第八百九十三章 鑄造金鼎(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法國南方,蔓延到商業發達的尼德蘭,再到德意志南部,整個歐洲,都在風雨飄搖,山川震盪之中。
之所以能產生這麼大的動靜,自然是源於那幾本書,但問題也不僅僅是那幾本書。
其實梳理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就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規律……比如典型的玄奘法師天竺取經。
彼時確實是給中原帶來了博大的佛法……但是有個前提,卻是中原王朝,依舊遠遠領先天竺。
而且本土的儒家道家,強烈抵制,三教爭鬥,綿延千年,歷經數個王朝,最後才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局面。
也就是說,如果本土存在強大的抵抗力量,這種傳播很難一下子起到作用。
不過再看看倭國,他們派遣遣唐使,向大唐學習的時候,貌似本土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力量,就順滑接受了。
那是因為彼時倭國還算穩當,遠沒有發展到王朝末期,國家有力量承襲這股先進的文化,並且順勢推動改革。
又比如發生在明末的西學東漸……還是那樣子,彼時大明朝雖然已經有些日薄西山,但上國威儀還在,絲毫沒有把西方的學問當成什麼救命的良方,只不過是一些有識之士,覺得西方學問也有可取之處,算是填補空白了。
但是差不多同樣的時間裡,東方的學問傳到了西方,東方的治理方式流傳到了西方,卻是直接催生出一大群“精中”,伏爾泰等人對中國的吹捧,甚至達到了讓中國人都汗顏的地步。
毫不客氣講,他們所說的東方,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藉助東方,闡發自己的想法。
這個東西,換個比較容易懂的說法,叫做“託中言志”,同樣的道理,也有“託古改制”,自然也包括後世一些人的“託西言志”,總而言之,大凡這類事情,都不是客觀闡釋事實,全都是打著某些旗號,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甚至張希孟重新修訂宋史,也可以歸結到這個體系當中。
但是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
一種思潮,能夠迅速傳播,絕對離不開當時的背景。
譬如說當下的歐洲,黑死病流行,戰亂不斷,老百姓苦不堪言……自然而然,一批學者打出了文藝復興的口號,玩起了託古改制的把戲。
隨後開闢新航路,他們靠著大肆掠奪,走出了危機……但是他們乾的事太缺德了,為了遮掩犯罪,又鼓搗出了思想啟蒙,替自己的罪惡洗白。
再之後,才發展到了工業革命階段,西方徹底掌握了工業文明,可以俯視其他所有地區和民族。
然後就產生了西方至上,人種優越的想法……在中世紀,西方人還只是把自己當成上帝的選民,而到了後世,他們則是直接把自己當做了上帝!
這就是整個西方社會發展的大致過程。
他們此刻正處於文藝復興初期,正在一片的黑暗之中,痛苦掙扎,尋找不到任何出路。
而就在此時此刻,大批的東方書籍,來自大明的理念主張,灌注到了西方,會發生什麼,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此刻西方極度虛弱,原有的秩序崩塌,完全是一片廢墟,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而大明也確確實實大幅度領先,比起西方有著巨大的無與倫比的優勢。
西方也沒有大舉向海外開拓,沒有那麼多殖民地財富供養,處於最衰弱,最沒有自信的時候。
有一碗來自東方的藥,號稱包治百病,又怎麼可能拒絕。
如果非要勉強對比一下,此刻法國出現的局面,大約就類似洪天王他們吧!
可以視作“拜洪武會”,很湊巧的是,在這些人的嘴裡,法國的貴族,保守的神職人員,他們就是邪惡的魔鬼,他們竊據經典的解釋權,壟斷了上帝,反過來欺壓百姓,敲骨吸髓。
所以必須藉助洪武大帝的力量,來消滅這幫妖孽!
好傢伙,直呼好傢伙!
查理五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圖強之舉,竟然招來了殺身之禍。
那些譁變計程車兵,同南方的農民聯合起來。
他們全都主張均分土地,要求擁有可供生存的土地數目。他們還提出人均五十畝,一家三百畝的數額要求。
一下子引爆了整個法國。
縱觀整個西方,地中海沿岸,因為氣候的問題,不適合農業發展。
法國靠著大西洋暖流,差不多是歐洲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
科西嘉的小矮子就是靠著向小農妥協,才橫掃歐洲,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巨大成功,才制約了法國的工業發展。
一直到二戰之後,法國的工業人口才超過農業,算是完成了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