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戰場足夠寬闊,地方足夠陌生的時候,就必然失去掌控。

這不是簡單增加多少斥候,安排多少夜不收就能解決的。

甚至有了無線電,有了航空偵察,戰場上出現的啼笑皆非的錯誤,也是比比皆是,根本無法避免。

“主公,雖說咱們沒有學高粱河戰神,給他們陣圖,但是咱們也規定了大致的進軍路線。假如偏離了原定的道路,他們會怎麼樣?”

朱元璋沉聲道:“自然是怪罪領路之人,為什麼會犯錯誤?”

張希孟道:“那主公以為,在戰場上,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這個……自然是將錯就錯,隨機應變了。”

張希孟又是一聲長嘆,“主公,我聽說草原上的河流,都是季節性的,秋冬進入枯水期,斷流改道,都是平常。我們拿到的地圖,最新的也是幾年前的了,和實際狀況,只怕出入不小啊!”

朱元璋再度陷入沉思……張希孟所講這些,可以說每一句都切中要害,確實遠隔幾千裡,進行部署,就會遇到這個問題。

這也不是張希孟和朱元璋的能力問題,因為換成誰來,都是一樣的。

或許有人要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放權?

不能讓前面的將領負責?

因為這事情就不是簡單的軍務問題。

兵部制定作戰計劃,天子批准,戶部調撥錢糧,準備軍械,地方上徵調民夫,運送糧草……整個這麼龐大的環節,處處都要朝廷協調。

至少要做到大致確定,才好安排。

除非有一種情況,能解決問題。

那就是學唐朝,設立節度使。

兵權,財權,人事大權……全都交給將領,讓他們掌握全域性,隨心所欲,做出調整安排。

如此大局授權,別說老朱做不到了,就算是中書省,御史臺,所有官吏也都不會答應的。

說來說去,只有一點,就是又要改制才行!

“原本想著在華夏九州之外,設立藩國,拱衛中原即可,現在看來,單純設立藩國,未必能壓制住當地蠻夷勢力。還需要安排大將重兵,節制一方才行!”

朱元璋和張希孟越聊越深入,很快就又觸碰到了另一個難題,設立大將統兵,這很好,但要怎麼控制這些將領,又怎麼掌控下面的兵馬?

萬一重複了唐朝的故事,培養出來一大堆安祿山,那可就熱鬧了。

雖說張希孟和朱元璋還都有些自信,但是當初李隆基又何嘗不是自信滿滿!

所以很多事情,確實不是那麼簡單的。

張希孟無奈道:“臣從夷商那裡知道,河中之地,有個瘸子帖木兒,勢力崛起極快,攻滅了原本統治當地的蒙古王公,儼然有威脅大明西域之勢。如果這一次不能消滅王保保,反而讓他們聯起手來,情況就會很麻煩。彼時安排將領,設立藩國,需要小心經略,長期用兵,才有勝算。”

朱元璋沉吟道:“且看情況吧!如果當真戰事不利,咱會下罪己詔,而後親自前往涼州。什麼瘸子帖木兒,咱把他兩條腿都打折!敢覬覦大明疆土,他是自尋死路!”

張希孟和朱元璋的談話,也只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不論輸贏,都需要做出改變……一定要彌補決策的漏洞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