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 生產和建設(第2/3頁)
章節報錯
往下挖豎井還好,可是挖橫渠的時候,上層的土石塌方,很容易就把人活埋在下面。
而且如何確定挖掘的方向,如何搬運大塊的石頭,這些難題,一個接著一個,哪一個都是要命的。
瞭解的越多,知道的越清楚,馮國勝就越是無奈。
你以為接了一個無上的榮耀,可是在榮耀背後,卻是難以想象的付出。
還能怎麼辦?
拼了!
馮國勝選擇了三十多處,每處都安排了一個千戶負責。
每幾個千戶所,就要有一位將領統御,從他開始,所有人都要幹活,不許有任何例外。
從這一天開始,西進軍團的諸將和士兵,起早貪黑,上山挖井,修建營房,開闢農田……他們一手拿著刀槍,一手拿著鋤頭。
既要會打仗,又要能交朋友。
整個西進軍團,絕對是明軍當中,綜合素質最高的一群人。
他們提起刀,就能殺敵,放下刀,拿起鋤頭,就能耕田,扛著鐵釺,上山挖井引水,提起筆,就能登記往來商賈貨物。
和當地頭人交朋友,開懷暢飲,給小孩子上課,識文斷字……毫不誇張講,每個人都是多面手,六邊形戰士,沒有任何弱點,也不敢有任何弱點!
在這塊生存艱難的土地上,不把自己百鍊成鋼,如何扛得住西域的風沙摧殘?
時至今日,馮國勝只想說一句,張相聖明!
當初張希孟安排兵馬西進的時候,所有人都是特別挑選的。
馮國用有大局觀,馮國勝能配合兄長,傅友德能打,郭興會統兵……下面的將士,多數都要識字,要讀書明理,要有非常高的素質。
彼時很多人都不明白,這是去打仗的,用得著這麼精挑細選嗎?
徐達和常遇春統領的北伐大軍也沒有這麼麻煩啊!
一支偏師,竟然比主力還嚴格,你張希孟想什麼呢?
若非張希孟的強大威望,還有老朱的絕對信任,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可是當他們開進了西域之後,一切都豁然開朗了。
張希孟的安排,簡直神了。
單論起戰鬥力,這支偏師未必比徐達他們厲害多少……可是到了西域,打仗根本不佔主要的,至多三成,甚至更少!
真正關鍵的是發展,建設,用一雙手,在一片蠻荒之地,打造一個家園出來……在這時候,讀書識字就顯得尤為重要。
怎麼修坎兒井,用什麼方法,需要什麼工具……這些事情,顯然不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能做到的。
必須充分發揮每一個士兵的聰明才智,肯幹活,還要會幹活……
從這一天開始,中原各地的物資送到西域,馮國勝帶領士兵,建立冶鐵作坊,打造農具兵器,建風車舂米,引入紡織機器,處理羊毛,駝絨……收攏西域諸部,跟他們交朋友。
願意服從大明的拉攏過來,不願意聽話的,就只能出兵討伐。
建立規矩,保護商路,尤其是那些還願意行走絲綢之路的商人,都要給予保護,要跟他們講道理,宣揚大明的策略。
說來好玩,北平是最先用紡織機的,第二個竟然就是西域。
雖然他們規模遠不如北平,但是這些人的意識絕對超前。
就這樣,從大明立國,開始西征算起,十餘年的光景,馮國勝在西域修建坎兒井一百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