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人肯定是全力以赴,填飽自家人的肚子。只有佃農,才不得不繳納高昂的佃租……而這些佃租,又成了供養城市的必須。

看清楚了這一點,大約就能明白,為什麼抑制兼併這麼難!諸如王安石,張居正等人,會被歷代視作奸邪佞臣,道理就在這裡。

你動了根本,從上到下,除了戶部或許會充裕一些,國家能更好一些,其餘諸人,甚至是包括皇帝在內,都未必得利。

舉世皆敵,如何還能逃得了人亡政息的下場?

“李先生,這,這還算是大明盛世嗎?父皇勵精圖治,就治理成這樣?”朱棣忍不住問道。

李善長呵呵哂笑,“這還不算洪武盛世?這要不是洪武盛世,早就慫恿勳貴豪強,世家名門,盤剝百姓,從老百姓牙縫裡榨油了!老夫可以明白告訴你,不管是什麼文景之治,還是貞觀之治,能吃飽飯,還能讀書識字的普通百姓,我洪武一朝,冠絕歷代!”

李善長不屑道:“說到這裡,老夫就能揭開那個謎題了,趙宋究竟如何成色?正因為開封臨安,那麼繁榮,所以趙宋的民生,必定艱難,普通百姓,遠不如其他朝代!糧食都被世家大族拿走,不抑兼併,就是這麼個結果!只可惜那些黃連水裡泡著的百姓,根本沒法寫詩填詞,也沒人願意替他們說話,你懂了吧?”

朱棣當真是目瞪口呆,作為修習了張希孟大缺大德秘籍的傳人,理解這種事情,朱棣是一點就透,駕輕就熟。

可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李善長這老傢伙竟然看得這麼透徹,哪怕是張先生,也不能解得更好了!

“我說李先生,你這麼厲害,怎麼,怎麼不當個好人啊?”

李善長氣得翻白眼,“我當好人?我要是當好人,你爹的江山早沒了!老夫在朝中的心得就是,不得不跟一群壞蛋打交道,又不得不拋棄一些不識好歹的好人……咱們再說回糧食的事情,你知道張希孟為什麼不敢真的推動工商了吧?”

朱棣稍微想想,就說道:“張先生是怕發展工商之後,城市膨脹,需要太多的糧食,沒法供應上去?”

李善長點頭,“差不多吧,張希孟雖然不是個好東西,但是有些事情,他還是挺有操守的。你想想,一句話,發展工商,大批勞力雲集城市,需要的糧食倍增……他又一時弄不到那麼多,難不成放任下面兼併土地嗎?”

朱棣突然明白了,原來他來北平,籌建屯田公司,竟然有這麼大的作用!

“李先生,你是說,先生是等北平能拿出糧食,才動手的?”

李善長思忖了再三,終於點頭,“不出意外,確實是這樣,老夫也沒有料到,還真讓他想出了辦法!不過說實話,還是晚了一些!”

“晚了?”

李善長點頭道:“確實,就算張希孟沒有直接推動,咱們大明的工商發展也挺快的,蘇州等地,都已經超過了元朝。城市裡面,糧食缺口很大。這也是上一次清查地方府庫,鬧出來那麼大動靜的原因!那些糧商可不是尋常人物。他們在地方頗有些勢力,有的乾脆就是原來的豪門遺留,還有些是糧長!”

“糧長?”

“對,就是江尚書幹過的!只有他們,才能從老百姓手裡,壓榨出糧食。老夫可以明白告訴你,如果放任下去,僅僅靠著這個糧食,就能滋養出新計程車大夫。到時候朝廷只要開個口子,准許他們兼併土地,要不了多久,均田就會瓦解冰消,蕩然無存。”

朱棣聽得頭皮發麻,不寒而慄。

他突然一拍桌子,憤怒吼道:“李善長!你王八蛋!”

老李被罵得愣住了,半晌之後,突然又笑起來。

“罵得痛快!燕王,你是怪老夫沒有干涉嗎?”李善長自顧自道:“你應該聽得明白,糧長就是上位安排的,張太師也是同意的!要是沒有這些安排,就沒有今天的大明朝了,你懂嗎?”

朱棣久久無言,他緩緩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滯,思緒騰空。

確實,整個大明朝,只有李善長能講這話了。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妥協並不少,畢竟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洪武大帝,可以隨便殺伐果決……儘管堵死了那麼多條道路,但是從糧長變成豪強,這一條路,還確實存在。

偏偏還是老朱留下的。

怪不得需要讓太子監國,確實需要朱標來解決這些麻煩。

正在朱棣沉吟的時候,突然李景隆來了。

“燕王,燕王!應天來信!”

朱棣劈手奪過來,展開一看,頓時忍不住狂笑,“李先生,竟然有人私下裡搶購我們送去應天的糧食!他們要買光北平的糧了!”

李善長一怔,忍不住一拍大腿,哀嘆道:“完了!到底是完了!什麼叫利令智昏啊!這幫畜生,你們都死去吧!反正跟老夫無關!”

朱棣聽著李善長的話,眼珠轉了轉,意味深長道:“李先生,真跟你沒關係?”

李善長錯愕之際,朱棣直接得意洋洋道:“放心吧,我會保你的!”

說完這話,不理會李善長的反應,朱棣直接對李景隆大吼道:“再發一百萬石!敲鑼打鼓,給我送去應天!我就不信,他們拼得過我!”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