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張先生是真的厲害,大明剛立國沒幾年,張希孟就在說這事,並且已經做了安排,彼時不理解的人居多,張希孟幾乎是頂著所有壓力,勉強向前推行。

現在朱標後知後覺,明白了先生的厲害。

可還剩下一個問題,到底要怎麼辦?

具體怎麼利用工商的力量,打破現在的僵局……朱標不得不召叢集臣,商議這事情,以孫炎為首的朝中重臣,齊集一堂。

有關討論早就有了,此刻大傢伙也都心裡有數,到底要怎麼辦,其實也算不得毫無頭緒。

“殿下,說到底,還是要把人從土地當中,釋放出來……要改變原來的方略,讓整個大明都動起來。”

孫炎剛剛說完,汪廣洋就道:“孫相,一直以來,我們做得都是讓老百姓靜下來,要解決流民的問題,要讓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吃飽肚子。驟然逼著百姓動,這事情可是不小啊!”

孫炎點頭稱是,“確實如此,也幸虧張太師早早佈局,現在才有機會。我的意思,要打破一個個堡壘,重新塑造大明的格局,才能有機會!”

孫炎講的是什麼呢?

說起來也不復雜,就拿糧食為例,大明現在真的缺糧食嗎?

很顯然不是這樣的,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糧商,他們手上囤積了相當數量的糧食。糧食豐收的時候,從老百姓手裡收上來,然後等到青黃不接,再拿出來販賣。

一轉手之間,至少有三五成的利潤。

算是囤積居奇嗎?

自然也算,可問題是這種人太多了,遍及南北,多如牛毛。大明朝廷能管到主要的城市,能管到交通要道,但是還有太多的地方,根本管不到,也無從管理。

說白了,這就是農業社會的常態。

在農業社會,匱乏是常態,因此從上到下,都養成了儲藏的習慣。

糧食,布匹,很多地方,乾脆存錢,把錢放進地窖裡,硬生生弄出了錢荒。

因為大傢伙都知道,物資寶貴,糧食值錢,只要存著,就肯定能升值。

這種病態的觀念,讓商品資金陷入停滯,失去了流通,一旦某地出現了災荒,那麼對不起,沒有其他地方補充,只能糧食價格暴漲。

如果朝廷的救濟不到位,就會出現流民。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難度也不算太大,一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搞到足夠的商品,變得不再緊缺,然後硬生生砸下來,告訴所有人,規則變了。不要想著積累物資,而是要想著創造更多的財富。

“殿下,還有諸公,這事情在大明,並不是沒有先例,比如長蘆鹽場,現在大明的鹽價如何?你們應該都心裡有數吧?”

孫炎又丟擲了一個例子,這一次尚在遲疑的眾人,也漸漸改變了想法……沒錯,似乎有些道理啊!

當初收復北平,開闢長蘆鹽場,籌措軍費養兵,修長城。

現在過去了這些年,審視當初的做法,絕對是非常成功的。

元朝承襲了兩宋的鹽法,彼時鹽價最低也要三五十文一斤,普通百姓,飽受高昂的鹽價之苦,朝廷又收不到多少鹽稅,只是肥了中間層層的鹽商。

他們坐在家裡,什麼都不幹,就把錢賺了。

彼時的鹽商,和現在的糧商很相似,一個是拿到了食鹽的經營權,一個是囤積了糧食,然後就可以坐等發財。

試問這樣的經商方式,賺錢方法,又有什麼效率可言,根本也談不上什麼進步,不過是聚斂財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