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張希孟的表態,等於告訴大傢伙,事到如今,絲綢作坊還要執行下去,絲綢生意還要做下去。

至於桑田要怎麼辦,或許還要看張相的意思,不過很顯然,不會全部變成農田。

事實也的確如此,張希孟很快公佈了有關桑田的分配辦法。

這些土地毫無疑問,要歸還百姓,尤其是還有原主的,一定要還回去……但是,卻不能任由百姓毀掉桑田,重新種回水稻,這麼折騰,損失的還是百姓,也會摧毀蘇州城的絲綢行業,造成織工失去生計。

所以首先,朝廷要出面,在地方設立常平倉,以平價向百姓出售糧食。

而且還接受以生絲兌換糧食。

保持糧價平穩,這樣產出的生絲,就能換更多的糧食,賺更多的錢。

保證百姓有利可圖,桑田能夠保留下去。

當然了,百姓也需要保證生絲質量,朝廷會按照等級,收購生絲。

接下來就是生產絲綢的環節,這也是個麻煩。

張希孟提出的建議是由朝廷出面,籌建一座大型的絲綢作坊。

朝廷收購生絲,並且將生絲轉賣給作坊,再僱傭織工,製成絲綢,交給市舶司出售……整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都必須掌握在朝廷手裡。

這是一切的根基。

因為只有如此,才方便制定標準,影響整個行業。

當下的絲綢產業,幾乎是技術水平最高,機械化程度最高,蘊藏無數潛能,關乎國計民生的最重要行業。

朝廷不全程掌控,是絕對不行的,

不過作為絲綢大戶,依舊有生存的辦法,也有發展壯大的餘地。

首先,他們也可以向農戶採購生絲,只要比常平倉的價格更合適,自然會有人願意賣。

拿到了生絲之後,有本事織出更好的絲綢,再拿去市舶司出售,賣得更貴,那也是你們的本事。

只不過由於有朝廷的作坊在,針對織工的待遇標準,已經確定下來。

什麼打罵,懲罰,侮辱,壓榨……這些種種手段,全都不行。如果這麼幹了,等於把優秀的織工逼到朝廷這邊。

而且還要官吏負責,接到了告發之後,一定會嚴懲不貸,絕對可以讓大戶傾家蕩產,從此變成小戶。

簡言之,絲綢行業還是保留了下來,但是整個行業都被徹底洗牌了。

昔日被少數絲綢大戶徹底把持的局面,完全被打破了。

桑農拿到了好處,織工改善了生存狀況,至於朝廷,由於深入掌控了行業,拿到的稅收分紅,不言而喻。

幾乎算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哦,還有那些呼風喚雨的大戶,貌似他們失去了為所欲為的本錢,不過誰讓大明執政,根本就不是為了他們呢!

你們的好日子結束了。

如果懷念張士誠,大可以去大牢裡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