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決斷(第2/3頁)
章節報錯
歷史上的劉福通曾經從開封逃出來,退居安豐,足足撐了四年多。
而這一次的劉福通,似乎要把開封作為最後的決戰地點。
“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宋徽宗!”
這是劉福通最近常說的一句話。
當初金兵南下,迫近開封。
徽宗趙佶立刻禪位,提桶跑路。帶領著親信一路南逃……結果弄得開封軍心渙散,人心盡失,也徹底暴露了大宋的虛弱。
更要命的是趙佶跑也就跑了,還傻乎乎回來了,以為安全無事了。
結果金人二次南下,這一次連保護他南下的臣子都沒有了,趙佶和兒子一起成了金人俘虜。
時至今日,劉福通就是拿這個例子,勉勵麾下。
堅持,堅持下去,就有辦法。
張士誠尚能死守高郵,咱們大宋不能不行!
劉福通幾次突圍不成,也就索性發動軍民百姓,在開封大修壕溝工事,準備血戰到底。
開封的頑強超出了察罕帖木兒的預料,他沒法一下子拿下開封,也就沒法迅速南下。這樣一來,大明在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都是安全的。
因此明軍的主力蝟集山東,形成了一隻強悍的鐵拳。
這一隻拳頭,和南陽的拳頭,一前一後,插入了中原大地,河南元軍就這麼被包圍了。或者說開封周圍的元軍,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大明只需要包圍這個突出部,一口一口吃掉敵人,大元最強大的一支野戰力量,就會土崩瓦解,黃河流域,長城以南,再也沒有可以和大明抗衡的元軍主力。
攻克大都,指日可待。
正是這些情形,讓朱元章篤定了戰略決戰,一舉全殲察罕的信心。
不過話雖如此,再看被被包圍的元軍,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察罕帖木兒是靠著地主武裝崛起,從最初的一萬人,打到了現在,麾下幾十萬兵馬。
先後擊敗了北伐中路軍和西路軍。
在南下開封之前,察罕重兵屯太行,以兵分鎮關中、河洛、江淮,旌旗營壘,綿延千里,兵鋒強盛,甚至還在當初的脫脫之上。
尤其重要的是,察罕是知兵之人,用兵名將。
他和脫脫那種以內政為主的人不一樣。
而且察罕也不可能做大元朝的忠臣孝子,不會因為一道旨意,就放棄兵權。
“主公,根據密報,察罕手上的兵馬,不會低於四十萬,其中能戰的精銳,也超過三十萬人,尤其是還有陝甘諸王的兵馬,其中鐵騎數萬,戰力強悍。”
張希孟分析道:“此戰還有一個最大的變數,那就是屯駐大同方向的孛羅帖木兒。他承襲父親答失八都魯的地位兵馬,在對付北伐中路軍的時候,立下了大功。手上也有十萬以上的重兵,是整個元廷第二大的力量。”
“如果答失八都魯南下增援察罕,元軍的總兵力就會超過五十萬。而我們能動用的人馬,還不足三十五萬。雖然兵馬的質量可以抵消數量的優勢,但是在這種大決戰的情況下,總還是多一個人,膽氣就足一分。更何況關中的李思齊也可能出動兵馬,馳援察罕,如此一來,我們要面對的敵人就更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