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從大多數人的利益出發,才能得到大多數的支援。

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天理至公,一視同仁。

故此對待百姓,並不會區分出身,在乎來源……關鍵是要認同天理,秉持公心,願意為萬民做事。

只要能做到這些,不管是漢人、苗人、蒙古人,皆可以用之,而用這樣的人,百姓獲益,朝廷得利,國富民強,指日可待。

反之,即便是自己人,心術不正,也會遺禍無窮,甚至會造成更慘重的損失。

所以接下來務必要打破門戶之見,消除前後之別,杜絕鄉親抱團,不允許排斥外人……一切量才錄用,開誠佈公。

很顯然,張希孟的這番闡發,等於是給接下來的大規模整軍定調子,確立原則。用心之深,自不必。

正如張希孟所,要成大事,必合乎天理……歷來所有的大事情,都是道理為先。

一場席捲大明朝野的變革,正在醞釀著。

大傢伙都在翹首以盼,想要知道張希孟接下來要如何落子……可就在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一篇文章,矛頭所指,正是張希孟。

對方言辭犀利,直接痛斥張希孟,是欺人之談。

講什麼一視同仁,現在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張希孟根本沒有一視同仁,恰恰相反,還用盡心思,設計陷害。

尤其是按察使姚廣孝,更是心思歹毒,處事不公,是十足奸佞!

張希孟也是驟然一驚,他倒不怕人罵,只是這一次把姚廣孝也加上了,還是在這麼個關頭,到底是什麼事情?谷胿

張希孟沒有立刻反應,而是派人暗中調查,用了不到兩天時間,就有了結果。

撰寫這篇文章的,是一個年輕僧人。

而且還是個考試落榜的僧人!

他在悲憤之下,寫了討伐張希孟的文章,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流傳了出去。竟然還有人效仿報紙,用一模一樣的方式,印了幾千份出去,四處散播。

百姓只當是朝廷發的,買到手裡,看過之後大吃一驚,竟然有人打臉張相公,可真是出了大事!

難道是上位要對張相下手了?

種種猜測,甚囂塵上,烏煙瘴氣,亂成了一團。

這麼大的動靜,就抓了個年輕僧人,無論如何也不過去吧?這肯定是替罪羊!要是沒有一個讓人信服法,只怕我們也要對大明朝失望了。

朝野種種議論,弄得張希孟也不能視而不見。

“姚廣孝,捱罵的是咱們倆,你也吧,到底怎麼回事?”

姚廣孝倒是坦然,“張相,這個僧人我是知道的,他文章寫得好,佛功力也深,加上寶相莊嚴,口齒伶俐,順利透過了考核,最後是下官負責,我把他黜落了。”

“黜落?”

張希孟怔了怔,前面提到過,要給僧人制定考試辦法,張希孟只是提出了方向。實際操持的就是姚廣孝,他早年剃過頭髮,當過僧人,精通三教,堪稱人才中的人才。

讓姚廣孝制定考題,考核僧人,那還不是手拿把掐,安排明明白白!

只是誰也沒有料到,明明不可能透過的考核,竟然就有人真正透過了,而且不論是經史子集,還是佛家,都是無可挑剔,姚廣孝也找不出毛病。

最後面試,一番談論下來,把姚廣孝也弄破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