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又怎麼能成為天下第一書院?

是不是隨便什麼地方都行?

要不讓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設立一個學堂,看看他能不能讓蒙古人存天理,滅人慾?

張希孟講清楚了衣食為本這四個字,自然而然,日用為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讀書人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民生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出現的產物…那讀書治學是為了什麼?

追逐天理,空談人慾?

很顯然,這都不合適。

讀書人的目的,還是回饋百姓,從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為道,進行紮紮實實的研究。

循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路,輔國治民,做好學問,當好官員,無愧自己,無愧百姓.

“總算是拿出來了一份粗略的大綱,你們都看看吧。”

張希孟滿臉疲憊,將一摞文稿遞給了葉琛,高啟等人,讓大傢伙傳閱。

這幫人為了能快速瀏覽,直接把張希孟的文稿鋪在了桌面上,一張挨著一張,大傢伙快速瀏覽,一頁一頁看下去幾乎每個人都變了顏色。

葉琛第一個看完,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忍不住感嘆,“張相,如此,則孔孟之道可以休矣!”

這時候徐賁不免反駁道:“我看不是這樣,孟子不也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嗎?張相講衣食為本,日用為道。這也是孟夫子主張的。

葉琛忍不住搖頭,似乎可以這麼說,但實際卻是南轅北轍,十萬八千里。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孟之道,說得再多,也不過是自仁義而起,以仁義王道,治天下,撫百姓。說來說去,這是說給君王的,勸說君王要如何治國

,可是張相這裡,主張衣食為本,衣食何來?農夫田耕,織工紡線,衣食源自百姓。日用也是百姓日用,這個道也不是朱夫子講得天道,而是紮紮實實的富國裕民之道,歸結起來,還是民本之道啊!”

葉琛是宋濂、劉基等人的好友,學問水平自不必說,他很輕易明白了張希孟的意思。

其實可以說這幾年張希孟的主張都沒有變過。

從最初的均田開始,講的是民生根本,隨後劃分千年,主張君王與百姓共天下,如今又幹脆指出衣食為本,日用為道。

等於是全盤推出了民本之道。

張氏學說的根基,在這一刻,已經確定下來。

高啟自然也能領會,他卻是心中狂喜,抑制不住激動,張相果然沒讓他們失望,期待了這麼久,一趟白鹿洞書院之行,果然有石破天驚之舉,驚世駭俗之作。

“葉學士,民本之道,其實自先秦時候,就有無數名家提出來過,諸子百家,也都有愛民之心。奈何歷代以來,

那張相的衣食為本,日用為道就是錯的?

很顯然,張希孟也掌握了儒家的絕學。

他從一堆主張裡面,挑出了民本兩個字,隨即總結出衣食為本,日用為道,這八個字。

就猶如仁政王道,三綱五常一樣,成為了張氏之學的根基。

試問這二者誰高誰低呢?

貌似還真不好分辨。

至少不能一下子就說張希孟不如孔夫子…總算能勉強對抗一下。

可不要小瞧這個勉強一戰,自從儒家成為顯學以來,還從來沒有主張,能達到這個高度,僅從這一點來看,張希孟已經足以自豪了。

著臉道:“我自是知道,只是張相主張雖好,卻還要有人支援,光靠著咱們,勢單力薄著不說別的江西幹一朝一之功啊

“那就用一百朝,

一千朝,一萬朝!”高啟的執拗勁兒又上來了,“道之所在,義無反顧。我以為張相的主張,天經地義,遠勝理學百倍。我願意和他們辯經論道,不勝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