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已經能夠預見,這個任命會在朱家軍中,掀起多大的波瀾……上位如此洪恩,豈能不捨命相報!

此刻的胡惟庸還沒有想那麼多,他立刻動身,從寧國縣趕到了長興,迅速把苦役營接了過來。

負責交接的人是孫炎,張希孟並沒有來。

胡惟庸也不在乎這些了,他只是驚歎於苦役營的龐大……首先,老朱抓了多少俘虜呢?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在橫澗山的時候,就抓了七萬多,隨後佔領滁州,和州,脫脫四十萬人潰敗的時候,老朱也分了一杯羹。

彼時俘虜總數就超過了十萬。

最早的這一批俘虜,一些被編入軍中,一些被安排在軍屯,後來又陸續赦免,基本上還剩下的不多了。

但是渡江之後,攻城略地,抓捕的俘虜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比淮西時候差。而且由於朱家軍已經有了相當兵馬,除了前不久銅陵的一個營之外,大多數的俘虜都沒有編入軍中。

粗略估算,苦役營的數額就有七八萬人。

這哪是營啊?

一個縣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就幾萬人。

七八萬的壯勞力,哪怕幾個府都未必拿得出來。

再說句不客氣的話,朱元璋的兵馬也不過二十萬人而已!

這權柄也太大了,大到了讓胡惟庸欣喜若狂,哪怕是自己的老鄉李善長見了,都要羨慕。

既然上位給了自己這麼大的恩典,那就更要拿出一萬倍的本事,讓上位滿意。

胡惟庸這傢伙的辦事能力,絲毫不比李善長差,而且心狠之處,還在李善長之上。

他接手苦役營之後,就提出了一個任務,要在新安江修建堤壩。

別看他是寧國的知縣,但是對隔壁徽州的情況也很瞭解,知道新安江水患嚴重……偏偏徽州,建德等地又十分重要,屬於目下朱家軍的腹地。

消除了水患,增加了灌溉,產糧上去了,也是均田之功,而且還有航運之便,能夠促進商貿交流,增加賦稅收入。

總而言之,好處多多。

當然了,對於付出多少勞力,會不會死人,胡惟庸是不在乎的。

他這個建議送上去,朱元璋幾乎沒有遲疑,立刻就答應了。

而且老朱還批示了,那些為禍一方,魚肉百姓的豪強縉紳,能夠修堤壩贖罪,很是恰當。但務必要愛惜民力,不可影響地方,傷損百姓。

面對朱元璋的要求,胡惟庸那是毫不遲疑答應。

隨後他就行動起來了,再然後,就是長興計程車紳地主倒黴了……耿炳文派遣手下將士,深入各個鄉村,清丈田畝,落實均田。

但是不可否認,將士們人生地不熟,而且由於他們太年輕。

進入鄉村之後,很快就遇到了麻煩。

最讓他們無語的不是那些士紳地主,他們敢抗拒,直接抓起來,再嚴重的,就按律法辦事。

朱家軍一柄鐵錘揮出,誰敢對抗,都會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