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朱元璋遇到了姐夫和外甥李文忠,如今又遇上了嫂子和侄兒。

親人重逢,喜悅自不必說。在這個亂世,人命如草芥,能夠活下來,都不容易。十年間,大嫂吃了多少苦楚,光看她頭上的白髮,就能知道一二。

可不管她吃了多少苦,都把這個兒子養大了,十九歲的青年,身體高挑,筋骨結實,長得也相當過得去。

朱元璋真是意料之外,驚喜交加。

“大嫂,咱都不知道怎麼感謝你了!”

王氏擦了擦眼淚,“說這些幹什麼。他是朱家人,難道不是我的兒子?我現在把他帶來,一是投奔你,二也是希望你給這孩子一個正兒八經的名字,寫進朱家族譜,我就心滿意足了。”

王氏希望讓兒子進入朱家族譜,可不是她貪圖什麼未來的宗室身份,事實上她到現在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有多大的勢力。

她一個婦人,在丈夫死後,辛辛苦苦拉扯兒子長大,絕對值得自豪。入朱家族譜,更是說明她沒有改嫁,沒有讓兒子改性,更沒有忘記祖宗……這是她的驕傲,非常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寫入族譜,讓朱家承認了這一點,她十年的辛苦,也算是有個著落,片刻慢不得。

朱元璋明白嫂子急迫的心情,只是張希孟沒在身邊,起名的事情可都是他負責的。

“大嫂,你看能不能等兩天?”

“不能等!”王氏竟然十分堅持,“你的侄兒,你起個名字就行!”

老朱太理解大嫂的心情,該怎麼辦呢?

他想了想,就說道:“大嫂,我那個外甥起了個新名字,叫文忠,讓我這個侄子也叫文……文什麼呢?”朱元璋想了想,“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道,不如就取個正字,叫文正吧?”

其實這個正字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讚歎大嫂,做人正直,十年苦守,未曾改嫁,此心如一。

王氏唸叨了兩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一伸手,拉過來兒子。

“文正吾兒,快給你叔父磕頭!”

朱文正連忙跪下,嘭嘭嘭,就給老朱磕了三個頭兒。

這下子可把朱元璋高興壞了,他拉起來侄兒,仔細端詳,孩子孔武有力,英氣勃勃,的確很好。

“你練武了?”

“練過!”朱文正乾脆答道:“箭術,刀法,拳腳,都不錯!”

老朱笑了,“這軍中的高手也不少,你往後要跟他們好好學。不過武藝雖然厲害,到底還要讀書識字才行。”

提到了讀書,朱文正咧嘴了,“叔,我都這麼大了,怕是晚了吧?”

“不晚!”

老朱格外認真,“咱比你大了整整八歲,咱在兩年多之前,才開始正兒八經讀書。這個事情啊,關鍵就要有名師,回頭咱跟張先生說一聲,讓他指點你,咱可告訴你,這位張先生學問極好,是咱的左膀右臂。”

朱文正一聽讀書,就咧嘴了,但是他又不敢反駁,只能諾諾而已。

王氏卻來了興趣,“這位張老先生是誰啊?他的本事真那麼大?”

“老先生?”朱元璋哈哈大笑,“他比文正還小好幾歲呢!不過別看他年輕,但是學問不年輕。人家是書香門第,世代讀書人,可比咱們家都是農人強多了。”

王氏大吃一驚,“那個——重八,你現在到底有多大的勢力?怎麼有這麼多人聽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