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漂是棗核漂的加強版,橫截面積比較大,入水之後阻力大,到位慢,可以提供更長的行程時間!

在這大致三種代表性漂型的基礎上,不同漂身漂腳漂尾長度不同,實戰中的效果也有明顯差異。

比如說長腳短尾棗核漂,重心非常低,更快的翻身到位。

再比如六十公分長的長尾長腳漂,整個入水翻身到位的時間會大大延長!

浮漂整體的效能差異跟選漂原則你倆可以記一下。

同等吃鉛跟調釣的情況下,重心越低,翻身越快。漂尾越長,行程越長!漂肚橫截面積越大,則到位時間越慢,縱截面越大,則抗水流的能力越差!”

張揚從漂盒當中,隨手取出有代表性的漂型,按照自己的理解給哥倆講解著不同浮漂的效能差異。

簡單的講了一遍還不算結束,張揚很快招呼孟凡換上了浮漂。

“來,換上這幾款不同形狀的漂,親自調漂感受下效能上的差距!”

張揚不專門講解浮漂這茬,孟凡跟六子倆人還真對浮漂的漂型效能沒啥直觀的認識。

畢竟平常需要應對的魚情也就那麼幾種,大魚釣大漂,小魚用小漂,差不多就行,從來沒較真過。

可是接下來的連番實戰調漂應用對比,哥倆卻發現正如張揚所說,這裡面的差距非常明顯。

尤其是翻身快慢跟行程快慢這兩個最容易觀察的引數,橫向對比的時候差距非常大。

“額,揚哥,不同的漂型實戰有影響我能理解,但是也僅限於比較複雜的魚情吧?如果是生口魚情呢?是不是這點差距就無所謂了?”孟凡好奇的問道。

張揚聽完搖搖頭:“生口魚情選錯了浮漂也非常致命!你把這支長身短腳的漂換上拋幾桿試試!”

孟凡很快又把張揚挑出來的漂換到了釣組上。更換好合適的鉛皮,再次拋竿入水。

“看到沒?這支浮漂在翻身到位的過程中,會有個大概兩秒的懸停?然後才會繼續下降?”

谷揅

“嗯?看到了,這是咋回事?”

“釣組入水的大致運動過程,第一階段是鉛皮最重,拉著子線雙鉤跟大線一起下沉,直到將整根大線繃直!

在大線繃直之後,浮漂受到鉛墜的重力影響,就會開始翻身!

這個過程,我把它稱作一擺!也就是釣組入水漂座一下的大線扇形軌跡擺動到位!

在一擺到位浮漂翻身之後,鉛墜的加速度會被浮漂阻力短時間的中和出現一個暫時懸停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浮漂基本不動,而鉛墜下方的子線部分,會出現第二個擺動垂直的過程。

這時候,起作用的魚鉤、餌料、八字環這幾個部分的重力,等子線繃直了,浮漂才會繼續往下走,這個過程叫做二擺!

等雙鉤根據調釣目數不同,而到位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了,這才算是整個釣組的運動結束!

至此,釣組的狀態趨向於平衡!

在這個從入水,到整個釣組趨向於平衡的過程中,如果某個訊號盲區階段有魚吃口呢?你是不是就看不到訊號?

在或者,釣組入水到位的速度太快,魚追不上,是不是也很難吃餌釣獲?

比如說,魚在離底一定的高度的位置吃餌,而這個高度恰好是浮漂翻身一擺懸停的位置,漂相就很難看出來!

再或者,用長身漂快速到底的時候,雙鉤穿層魚追不上,那體現在魚獲上就會少很多機會!

野釣黑坑啥的,咱們預設的釣法多數都是釣底的,因為鯽魚跟鯉魚都是中下層魚類!常規釣底的戰術就可以應對絕大多數魚情!

但是隨著魚群密度的增加,單純釣底這一種思路是不夠用的。

競技釣魚,就是這麼一種人為創造出來的特殊魚情,鯽魚可以打浮,鯉魚也可以釣離底!思維上不能完全固化!

再回到你問的這個問題上,生口魚搶食,不同漂型不同調釣導致釣組不同水下狀態,魚獲能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