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清靜法(第2/4頁)
章節報錯
天魔一脈的魔君,悄然潛入李啟的思維之中,化作了他的‘想法’。
是的,直接變成了李啟的‘想法’,李啟腦子裡冒出很多‘辦法’,這些辦法完全就是他的思維中冒出來的。
這就是典型的‘突然冒出一個念頭’‘突然有了靈感’。
但這不是你的靈感。
這是天魔一脈的魔君所化,你如果信了,那必然會被匯入無邊地獄。
可問題在於……
你要怎麼分清楚呢?
你怎麼知道這是你自己的想法,還是天魔魔君冒充的想法?
在無盡煩惱干涉之下,五蘊魔控制肉身的狀態中,李啟真的能突破如此多的魔念和天魔干擾,找到自己的本心嗎?
甚至,就連‘找回本心’的這個念頭,也可能‘入忿’。
忿者,謂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
所謂對現前不饒益境者,謂依現在所見聞事,如他有情,猶言他人或他見,竟於已為不饒益,對如是境,便有忿生,忿之自性,即是憤發。如俗雲,怒氣勃發,不可遏也。
你對當前的狀況不滿意,便有忿生,這……也是煩惱之一,也是魔念之一。
你很難去分辨,我到底是‘對現狀不滿’,還是‘想改變現狀’。
這二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可以是同時存在的。
因為對現狀不滿,所以想改變現狀,這是許多人都有的事情。
但這並不影響‘忿’是一種煩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認識到這件事需要改變’,但不忿不惱,只是去改變,而不會‘不滿’。
是因為這件事錯了,所以需要改變,而不是“因為這件事我不滿,所以去改變”。
看似沒什麼差別,但其中魔念滋生之所在,難以形容。
所以天魔一脈的修行者應對起來,才尤為困難,所以天魔才會廣泛存在於那麼多人的道心之中,你根本不知道那到底是別人植入的魔念還是你自己的念頭。
世上能夠完全沒有魔唸的人,能有幾個?而且最低也是佛那個境界的了。
心有所感,性有所動,感而後發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是人之常情,說要不動性、不動情,卻依然可以維持智慧和思考,那已經到了佛的境界,不是尋常修行者能達到的。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煩惱則是沉淪之中,本就是一體兩面。
陽面叫菩提,陰面叫煩惱,陰陽是一體,沒有辦法分開,所以“菩提即煩惱,煩惱即菩提”,全賴陰陽輪轉,哪一面朝上。菩提與煩惱都是在聖不添在凡不減,想去掉煩惱換來菩提,那本身就已經偏離了‘菩提’了。
二者的根本區別只在一念之間,全賴於你的發心,魔念本心之間,全憑此一念,因此不可不謹慎。
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痴迷妄,自覺有性,實則生魔。
天魔一脈的魔唸作祟,所以才爭貪不已,煩惱無限,生氣忿怒,種種負面情緒籠罩,爭氣上火,氣火攻心。
伴隨著這些,隨之而來的“怒恨怨惱煩”五鬼。
五鬼悄然浮現於李啟的思維之中,
本事越大的人脾氣秉性越大,怒恨怨惱煩越厲害,就越遮蔽他的天性,其本心就越難表現出來,也就越沒有辦法做好人。
即使他想迷途知返,無奈五鬼當家,本性做不了主,只能徒勞呼喊:想當個好人太難了!
常常見到這樣的人在痛苦掙扎,想擺脫五鬼的魔掌控制,有些人擺脫不了,乾脆就入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