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只是一個開始,正如西里坊的義學一樣,這兩樣東西只是一個引子,在它們背後的事物,才是姜承梟真正想要搞的事業。

太學殿,姜承梟不是白白設定的,朝廷不養閒人,更不會把全國前十名的高材生當豬養。

見了柳憞元之後,姜承梟便回了垂拱殿。

不過這次不是為了批奏摺,而是開始準備他在科舉之後又一項大工程。

分科!

這區區兩個字卻意味著浩瀚的工程量以及一個新穎的概念。

至於怎麼分,這很簡單,無外乎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

對於姜承梟這個半吊子而言,他是搞不出來多麼尖端的學術課程的。再者,以現在的知識水平也不容許他提出那些虛妄的概念。

能照著初中水準那樣,給目前晉室的知識分成九個大項,並將其一直推行下去,姜承梟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攤開白紙,姜承梟提筆在第一行寫下‘國文’兩個字,然後寫下注釋;此科意在教人識字、通文、博古、向善、友愛......可收納經典書籍,如《急就章》、《論語》、《孟子》、《中庸》等等教人以良好品德的書籍。

之所以說分科的工作量大,那是因為識字讀書都有一個迴圈漸進的過程,從字到詞語,再到句子,最後到文章,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這就需要適合的教材。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就拿晉室的啟蒙讀物來說,只有一個《急就章》,這玩意還是從西漢傳下來的,幾百年沒變過。

學完《急就章》,接下來就是背書了,比如他兒子們正在背的《論語》。可問題是剛剛識字就想要理解《論語》,這不是開玩笑麼,畢竟不是誰都能有他兒子這樣的教育資源,從小到大都有大儒教導。

一遍不會再來一遍,再來一遍不會還能來一遍。

這就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他想要讓知識階層擴大,這就勢必要接納底層百姓。以老百姓的經濟實力,不可能供養一個孩子一直讀書。

尤其是在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是相等的情況下,貧窮人家看不見孩子的成績變化,就會直接放棄讓孩子讀書。

這絕對不是他想看見的。

如果,他能簡化教材。類似修建樓梯一樣,第一層教導孩子們讀書。第二層教導孩子們學習成語、詞語。第三層教導孩子們學習句子...慢慢的,變成學習《論語》《中庸》這樣的高深書籍,這種有序的學習方式,完全可以厚積薄發,讓百姓家庭一代代的慢慢改變。

一念至此,姜承梟輕輕呼口氣,闔目養神片刻,而後在紙上寫下兩個要求。

即,讓柳憞元準備修撰一本關於四字成語、詞語的書籍,第二個是選取一些‘名言名句’編篡成一本‘句’書。

關於識字的《急就章》,姜承梟暫時還不想動。他倒是想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給弄出來,但是他不記得了!

不過《百家姓》他倒是有些許想法,當年厲帝在位的時候為了削弱世家名望,曾準備命人撰寫一本《氏族志》來著。不過後來因為遷都、打高句麗、修建大運河,結果拖著拖著就忘記了。

姜承梟不屑於玩這些花裡胡哨的。

但是,他倒是可以在《百家姓》上動一動腦子。想到這裡,姜承梟又寫道:嘗以百家之姓,編篡童謠,只求朗朗上口便與幼童啟蒙識字。

他相信柳憞元能明白自己的意思。

區區一個‘國文’就弄得姜承梟有些頭疼,他感覺自己還欠缺了很多東西,又在紙上寫下許許多多的要求。

“國文暫時就這樣吧。”姜承梟合上紙張,又取了一張新紙攤開。

分科和他西里坊的義學可是不可分割的,甚至將來的取士也是同樣的道理。

緊跟著,輪到了‘數學’,姜承梟臉不紅氣不喘的大筆一揮,將‘數學’兩個大字寫在紙張上。

關於數學是教導人們幹什麼的,姜承梟沒寫,只是在紙上寫下;此學乃萬物之本。

收納在數學科目中的自然是《九章算術》《綴術》等等先賢的大作。

姜承梟倒是想把阿拉伯數字給寫進去,但是目前他還沒有想好怎麼‘解釋’這種事情。

不能一拍屁股,直接告訴裴矩等人,以後‘3’就是‘叄’了,大家會覺得昭王神經病。

這個奇怪的符號‘3’和‘叄’有一毛錢關係嗎?

雖然,他知道阿拉伯數字以後會很方便,個十百千萬看起來更是一目瞭然,但是他還沒有想好怎麼解釋這種事情,還是不能著急,要慢慢來。

緊跟著是外語,這玩意同樣很重要。

千萬不要覺得古人不重視外語,這實在是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