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太廟祭祀(感謝my七安打賞)(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北晉平關中之後,天下陷入了詭異的寧靜之中。宇文述被北晉打得生活難以自理,不得不割地求和,龜縮洛陽自保,以求恢復元氣之後再圖將來。
梁國和陳國則是因為北晉的虛晃一槍,平了關中而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在他們眼中,現在的北晉已不是哪一國能夠抵擋。縱使目前北晉還沒有和他們接壤,但是居安思危,他們很清楚北晉帶來的巨大威脅。
青州的神舉聽了房玄澡的話,在青州諸郡大肆裁軍,致力於恢復民生,鼓勵農耕。
在這些地方都保持相對安靜的時候,巴蜀漢中之地則因偏安一隅、地形複雜的關係,陷入了亂戰之中。
話說從天下大亂開始,巴蜀情勢就一直極其複雜,這裡既有以往晉室殘留的勢力,同時川南的蠻夷也趁著機會進入巴蜀劫掠。又因中原混戰不休,一時之間沒有哪一家勢力對巴蜀動手。
以往的時候蕭梁倒是動過心思,但是因為陳國和宇文述的關係,不得不暫時放棄攻略巴蜀。
除夕來臨,太原各家各戶陷入了歡聲笑語之中,孩子們拿著小燈籠三三倆倆的跟著小夥伴們在街上跑來跑去。參軍歸來的青壯年則在家中與父母叔伯一起祭祀先祖,上了年紀的老人則縮著脖子坐在牆腳下曬太陽聊著天兒。
在昭王宮內也修建了一座太廟,修建太廟完成之後,禮部在一段時間中曾非常的糾結,到底要不要將歷代先帝的靈位擺在太廟中祭祀。
昭王出身宗室,其父已故趙王乃是武帝手足,從宗法上來說,昭王這一支還沒有出五服,理當祭祀武帝、厲帝,乃至武帝之前追封的三代皇帝。
可問題是裴矩拿不準昭王心裡什麼想法。
萬一昭王對武帝、厲帝那一支沒什麼想法,他擅自將靈位擺在太廟,這不是弄巧成拙麼。
後來,還是姜承梟親自同意的將武帝和厲帝的靈位擺在太廟的。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他都該這麼做。
哪怕他心裡其實根本對這兩個皇帝無感。
太廟森嚴無比,歷代先帝的靈位皆供奉於靈臺之上,空氣中瀰漫著濁濁煙氣。
姜承梟一身金邊素服,身姿挺拔的立於歷代先帝的靈位之前。在他身後,長子姜恆、次子姜恪、三子姜恤,紛紛穿著銀邊素服,雙手下垂,恭恭敬敬的站在父親身後。最小的四子姜懈,則被樂平抱在懷裡。
因太廟特殊的地位,能進這裡祭祀的唯皇室男子。姜懈因為年紀小的關係,只能讓樂平抱著。樂平作為已故趙王嫡女,昭王親妹,勉強能在這裡陪祀。
主持祭祀的則是南霽雲。
本來主持祭祀的應該是宗室長者,但問題是洛陽落在宇文述手中之手,姜氏皇族的大部分人都在洛陽,太原並沒有什麼皇族。
厲帝之子姜昫倒是可以,只是那小子現在天天醉生夢死,姜承梟想了想還是算了。
在姜承梟面前的靈臺上擺著六道靈位。
依照原本武帝追封的歷代先帝來說,其實擺在這裡的根本不止是六道靈位。
簡而言之,當年武帝登基的時候,為了往自己臉上貼金,因姜姓可以追溯到上古炎帝的關係,直接封了炎帝為元祖聖帝。然後嘛,一代代的找跟炎帝有關係的名人封了下來。
真正細數的話,武帝給自己找了七個老祖宗封了皇帝。
但是姜承梟大手一揮,咔咔廢掉了虛無縹緲的老祖宗們,留下了確定有血緣關係的幾位老祖宗。
即;武帝的父親惠帝、祖父景帝、曾祖仁帝。
武帝有臉追封七位老祖宗,但是沒臉給他們上廟號,這讓姜承梟略感好笑。
從第二階靈臺開始,便是武帝的靈位,上書‘晉太祖武皇帝姜諱嶼之靈位’。
由於是屬於皇室的太廟,所以靈位上會出現皇帝的名字。在一般的正式場合,靈位上只寫著‘晉太祖武皇帝之位’。
在武皇帝的周圍還有一些其他的靈位,比如他的皇后或者武皇帝特准配享太廟的文臣武將靈位。
再下一階靈臺便是先帝了,靈位上書‘晉厲帝姜諱況之靈位’。相比較他爹周圍一大圈陪伴的文臣武將靈位,厲帝就顯得很悽慘了,孤獨的一個人。
看到這裡,姜承梟忽然想起來一個好玩的事情,厲帝死後遇見了武皇帝,會不會被武皇帝揪著耳朵暴打一頓,然後一輩子忠誠兄長的趙王在一旁瑟瑟發抖?
最後一階靈臺則是趙王,靈位上書‘晉忠武趙王姜諱嶺之靈位’。
本來裴矩試探性的問姜承梟要不要追封趙王為皇帝,但是姜承梟想了想暫時拒絕了,這種事情等他將來登基再辦不遲。
看到這裡,姜承梟忽然有些恍惚,他想起了某位趙大叔說的話,“那個小盒才是你永遠滴家!”。
將來等他死後,靈位也會擺在這裡,不過肯定要比厲帝好一些,周圍最起碼還有其他靈位陪伴他。
“跪!”南霽雲中氣十足的喊了一聲。
姜承梟緩緩跪下,身後的幾個兒子也跟著跪下。
他伸手捧了一捧黍稷梗放於火盆之中,雙臂開啟一百八十度,震袖,旋即雙前臂彎曲合在一起,緊貼額頭緩緩伏下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