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這個事情,還得從古制開始說起,不過那是長篇大論了。

簡單而言,一般是根據皇帝生前做的事情來給皇帝上的諡號。

比如晉朝的開國皇帝,因為統一了天下,結束了中原戰亂,在武功方面頗為突出,所以死後上廟號高祖,諡號武帝。

這算是對高祖武皇帝功績的肯定,這個‘武’,是一個美諡。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謀士之所以說皇帝不配文帝,那是因為‘文’這個諡號也是一個美諡。

但是縱觀皇帝做的事情,他還真不配!

所以裴矩一時之間還真不好反駁。

謀士接著道:“至於廟號太宗,那更是大大的不妥!”

“先聖雲,祖有功,而宗有德。但是先帝在位之時,苛待黎庶,橫徵暴斂,開鑿大運河,征討高句麗,消耗民力,豈能配得上太宗!”

“而且,我朝承襲漢制,豈能這樣擅自上尊廟號!”

廟號和諡號又不同了。

它們最大的不同就是每個皇帝都能有諡號,但是不一定每個皇帝都能上廟號。

依漢朝而言,劉邦廟號高祖這完全沒問題,但是他兒子漢惠帝劉盈就沒廟號了。

而劉盈的弟弟劉恆,才是太宗孝文皇帝。

之所以諡號是孝文,那是因為漢朝以孝治理天下,所以皇帝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

比如後來的漢武帝就是世宗孝武皇帝。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有廟號,劉盈為什麼沒有?而劉盈的弟弟劉恆卻有?

再者,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的兒子,漢景帝劉啟也沒有廟號,但是漢武帝劉徹卻有廟號世宗呢?

簡單而言,這是依據皇帝生前的作為來評定的。

諡號的好壞,從皇帝的所作所為來確定。

廟號有無,從皇帝的作為來看。

劉邦建立了大漢,所以他是高祖皇帝。

劉盈懦弱無能,所以他沒有廟號。

劉恆積蓄國力,開創文景之治,所以他有廟號。

至於漢武帝自不用多說,所以他也有廟號。

那麼有廟號的皇帝和沒有廟號的皇帝有什麼區別呢?

用兩個字概括就是祭祀!

有廟號的皇帝,只要皇朝不滅,永受血食供奉。而沒有廟號的皇帝,三代以後的祭祀就全看當時皇帝心情了。

廟號這東西,其實說到底就是用來肯定皇帝功績的。

沒有嘛,那就挺尷尬的。

如果晉室沒有全面承襲漢制,那自然可以隨便來。

但是晉室承襲了漢制,那就不能了。

兩漢對廟號這個事情非常的嚴謹,連漢景帝劉啟那樣的皇帝都沒有廟號,這位剛剛死掉的皇帝又有什麼資格上廟號呢?

是故,裴矩沒話說了,因為這是事實,他辯駁不得。

宇文述看著裴矩吃癟心裡非常舒坦,他看向謀士,說道:“那依先生來看,該給先帝追贈什麼諡號呢?”

他自動忽略了廟號,因為皇帝姜況不配!

謀士呵呵一笑,吐出一個字。

“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