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去遼東他是不幹的,甭管什麼冠軍大將軍、遼東郡守,最主要的是那個地方太冷了,而且與他的計劃不符合,要是換成幷州的郡縣他說不定就答應了。

“陛下。”

徐國公宇文述出列,稟明道:“琅琊郡公雖是天縱之材,然年紀尚顯青澀,我朝還未有十六歲的郡守,此例斷不可輕開。”

年輕,是官員們此刻反對的最大理由,十六歲的郡守...這是想幹什麼,難不成將來未滿三十便要入朝任六部尚書?

這不是開玩笑嗎。

不過宇文述也不想惡了趙王,所以說的比較婉轉,先是誇讚一下,然後又說‘不可輕開’,沒有要絕對否認的意思。

縱然遼東郡是個遠離中原,鳥不拉屎,相當於流放的地區,但是姜承梟一旦上任的意義實在過於不同尋常。

別說朝中還有個趙王,就算沒有,他十六歲便擔任一郡郡守,更是兼掌三郡府兵以及邊軍,這樣的資歷,熬個七八年,二十多歲一旦調回朝中就是實權三品高官,甚至是六部尚書,將來未嘗沒有拜相,或者領尚書令的可能。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這位天縱奇才的趙王世子不作死,繼續保持這份天資的前提下。

可是,經過青州一案,是個人都能看出來這位世子不凡,放他出去回來還得了?

更何況,一個趙王就已經把持著六部政務,讓他們難受至極,難道還要再出一個趙王?

這一點,關中貴族並不想看見。

英國公竇瑋出列,言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琅琊郡公雖是璞玉,但也需要打磨,依臣之見還是將其留在六部,擇一而侍之。陛下若是愛才,也可令其六部行走。”

六部行走,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六部事宜皆可參贊,狹義上來說就是一枚釘子,那部需要他,他就能去哪一部幫忙。

這個意義很不同,因為太子和齊王都有‘六部行走’的頭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尚書令’預備役。

畢竟,尚書令總覽六部,必然要清楚六部事宜,而六部行走就是學習六部相關事宜。

竇瑋提出這個,已經算是退了很大一步。

倒是皇帝很詫異的看了一眼竇瑋,他原本還以為竇瑋會全盤否決呢。

在竇瑋出言拒絕之後,一些相關的官員也都勸皇帝收回成命。

裴矩倒是沒有妄動,他老老實實跪坐在蒲團上,眯著眼打量那個小小的背影,而後又看了看皇帝和趙王。

除了裴矩之外,讓人驚訝的是高巽,盧懷慎,崔世慄等人都沒有開口說什麼。

至於鄭善願樂得其成,他巴不得皇帝這麼封,十六歲的郡守意味著什麼,他比誰都清楚。

虞世南作為姜承梟的老師,自然也不會出口拒絕,他雖然覺得自己弟子略顯年輕,可是要真能如此,那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畢竟,不是誰都能成為一郡郡守的。

至於蕭旦,雙目微闔,彷彿沒有聽見皇帝的話一樣。不管怎麼說青州的事情青雀確實做的很漂亮,而且那孩子與他還有幾分血親,這種事情他要是出言阻撓,實在有些不妥。

“太子覺得呢?”

皇帝誰都沒問,獨獨問了太子的意見。

這讓一眾大臣紛紛為止側目,長安城中的刺殺,他們多多少少都聽到了一些訊息,盧亮被抓進去的事情,他們也有所耳聞。

不過這件事畢竟涉及皇室的齷齪,如非必要,他們都不願意沾惹。

太子臉皮動了動,看了一眼低頭躬身的姜承梟,又抬頭看見皇帝藏在玉疏之下,面無表情的臉。

“青雀乃棟樑,父皇常贊之晉之冠軍侯,非常之人當行非常之事,兒臣以為...可。”

皇帝點點頭,看著姜承梟,道:“既然太子都這麼說了,那就這麼定了。”

“陛下...”

皇帝一揮手,打斷下面的大臣,“不必再議。”

聞言,大臣們面面相覷,皇帝一意孤行,他們還能說什麼,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王叔,青雀是個聰明的孩子,朕相信他能做好。”皇帝意味深長道:“王叔也要相信朕。”

聞言,趙王微微沉默,而後嘆息一聲,“臣明白了。”

據此,姜承梟不得不接受這個讓人眼紅的封賞。

雖然遼東苦寒,遠離中原,但是隻要熬個幾年,將來必能登上高位。

這些道理,皇帝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