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突厥入境,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滿五百放烽一炬,突厥五百人以上不滿三千人放兩炬,若是突厥一萬人以上,放烽四炬,其郡縣令官日夜傳信直至京城。

宏業三年二月,東突厥兵分兩路,其東路突厥兵馬現已攻破定襄郡大利縣城,兵鋒已入幷州腹地。另一路突厥兵馬圍困榆林城,榆林郡告急!

五日後,邊境八百里告急檄文傳至京城。皇帝震怒,傳召太子,齊王,尚書令趙王,左武衛大將軍長孫晟,右相楊太素,左相高巽,徐國公宇文述等一干大臣入光明殿商議軍情。

一副巨大的“幷州”戰略堪輿圖擺在眾人面前。大晉治下施行郡縣制,但是古幷州的概念仍然存在,更因為這裡是抵禦突厥的第一戰略要地,所以幷州的戰略堪輿圖很早之前便被記錄下來。

“根據前方急報,此次東突厥一共兩路兵馬。攻陷大利城的是處羅的二兒子秸利部,共率軍四萬。圍困榆林城的是處羅大兒子都藍部,共率軍五萬。目前秸利突入幷州腹地,兵分兩路,一路正在攻打富昌縣,企圖斷絕榆林城糧草。另一路南下攻打善陽縣,秸利的目標應該是奪下婁煩關,窺視太原,婁煩兩郡。”

長孫晟在幷州戰略堪輿圖上比劃完畢,轉身對著皇帝一禮,又對著眾大臣道:“情勢危急,請諸位速獻良策。”

皇帝將目光放在趙王等一眾大臣身上,楊太素走出來,躬身一禮,分析道:“此番突厥南下應該是因為這次的暴風雪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破壞,這才不顧恢復元氣,南下劫掠。據臣判斷,這次的九萬突厥大軍第一目標應該是為了搶奪人口,牲畜,以此來恢復他們的元氣。”

“臣的意思是,以快打快,派遣騎兵挫其銳氣,步兵繞後奪回大利城,將他們圍而殲之。”

“楊相說的有理,兒臣附議。”齊王一拱手,說道:“年初時幷州等地賑災恢復良好,若是再讓突厥人劫掠,定會讓幷州之地受損嚴重。”

長孫晟與趙王兩個人保持沉默,只是靜靜的看著堪輿圖思索。

高巽道:“陛下,臣以為以快打快不妥,此番突厥受到風雪重創,其治下之兵乃是喪兵,他們幾以死志入關劫掠。突厥騎兵銳利,晉軍騎兵恐難以挫其銳氣。依臣之見,當遣步卒逐步推進,以逸待勞,耗其糧草,磨其耐心,在給予致命一擊。”

太子點頭讚道:“高相此言有理,幷州多山地,騎兵行之不利,不利於長途奔襲戰。兒臣以為當遣步卒抵抗,待突厥糧草耗盡,發動攻擊更能取得良效。”

齊王反駁道:“太子此言不妥,那些突厥人南下就是為了劫掠我晉室子民,若是以步卒逐步抵抗,就算最後將他們趕出幷州,恐怕也會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幷州,這根本毫無意義。”

皇帝頷首,齊王所言不錯,突厥人的目標是搶奪晉室資源恢復自身,他怎麼能讓突厥人稱心如意。他看著趙王以及長孫晟,問道:“王叔與長孫將軍對此有何看法?”

聞言,眾人將目光轉而放在這兩人身上,論對突厥的理解與對策,在場的沒有第三人能有這兩人清楚。

趙王與長孫晟對視一眼,互相請對方先說,趙王淡笑一聲:“晟公先請。”

長孫晟不再推辭,言道:“其實楊相和高相說的都有道理,幷州之地橫跨山脈,騎兵作戰確實不利,不過突厥此番南下就是要以騎兵的優勢搶奪人口牲畜。這一點絕不能縱容,必須要以騎兵對騎兵阻止他們的行動,此外步卒同樣重要,突厥拔城,我們就守城。盡一切可能將南下的兩股突厥騎兵拒之城外,讓他們得不到糧草,更搶不到牲畜。現在並不是春種之時,突厥人在城外得不到任何的補給。”

皇帝點點頭,長孫晟的方法結合了高,楊二人之優,既能守住人,也能打退敵軍。

他將目光放在趙王身上,問道:“王叔有何看法?”

趙王沉吟片刻,淡淡道:“其實深入幷州的兩股突厥兵馬不足為憂,他們長途跋涉進入幷州,後勤糧草一定有問題,加之此次暴風雪,突厥各部受災嚴重,他們手中的物資並不是很充盈,只要行晟公之策,再命騎兵打掉突厥的後勤補給,這股突厥兵馬必敗無疑。”

“只是臣擔心另一件事情。”趙王蹙眉的看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