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的閱兵式非常的精彩,雖然沒有直播,但是全世界很快都會看到唐國閱兵的盛況。

來唐國參加觀禮的各國賓客也真正見識到了唐國的強大,他們被鋪天蓋地的飛機給嚇壞了,以至於都忘記了去看那些跟在拖拽式火炮後面,蒙著帆布的火箭炮。

唐國向全世界展示的武器不少,大家願意買的也很多,可在反唐戰爭中大放異彩的,依舊還是唐國的空軍。

這是全世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把空軍放在戰略高度來思考,他們發現只有建立一個強大的空軍,才是越發脆弱的後方解決問題的唯一標準。

道理其實非常簡單:為了支撐一個龐大的,火力強勁的軍隊,一個國家就必須工業化,並且將軍隊的後勤補給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用什麼來保衛這些工廠設施,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現代工廠確實提升了巨量的產能,可同樣需要大量的工人,這些工人需要住房、同時需要各種配套設施。

供水、供電,市場、醫院和學校,還有服務這些地方的政府職能部門……所以說工廠只能依託城市,或者乾脆說一個城市就是為了幾個或者一個工廠服務的。

這樣的城市規模是龐大的,防禦力量是脆弱的,只要某些部分被空軍破壞,那麼工廠就會停產,產能也就隨之消失。

對於現代戰爭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沒有了後方的生產,前線的損失就沒有辦法彌補,再龐大的軍隊也會因為沒有彈藥油料崩潰。

同樣的道理,為了把後方生產的大量武器裝備還有動員起來的人員運輸到需要的地方,道路也非常主要。

這些道路如同血管一樣,為國家這個巨人輸送養料。而這些道路是沒有辦法設防的,在空軍面前都是非常容易被摧毀破壞的。

火車和鐵軌更是如此,龐大的運力基本都依託鐵軌支撐,火車也是一個國家運力的象徵與最重要的支撐。

一旦它們被空軍摧毀,哪怕後方的工廠依舊可以生產,前線部隊也會因為補給斷絕陷入被動。

如果說工廠還可以透過搬遷到轟炸機航程之外自保的話,那麼道路無論如何都會出現在戰區附近,這就更加讓保護這些重要的血管難上加難。

除了這些,當然還有另一個環節同樣面臨來自空中的巨大挑戰:軍隊的補給部隊龐大而且脆弱,他們在前線設立的物資據點,分發物資需要的車輛,操作這一切的人員,都是脆弱的攻擊目標。

透過摧毀這些補給部隊,空軍同樣可以完成阻斷對方物資運輸調動的根本目標。

而想要完成這一目標,就必須建立一支規模龐大效能先進的空軍力量。同樣道理,想要阻止敵人這樣做,也只能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空軍來達到目的。

各國之前各自出了一個億的金幣購買飛機技術,其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建立起自己的空軍。

可他們雖然都各自建造生產了上萬架的飛機,同時培養了大量的飛行員,卻只能互相威懾,無法觸及唐國空軍的高度。

他們的飛機都太差了,效能上完全沒有辦法與唐軍的裝備比較,也根本無法阻止唐國空軍摧毀想要摧毀的目標。

於是,在閱兵和勝利遊行結束之後,各國都在瘋狂的聯絡唐國的有關人士,提出了購買各種飛機的需求。

對於限制最少的民用飛機,各國更是不要命一樣的採購,生怕錯過了什麼。

唐國這邊,其實也有出口的需求:不為別的,就因為建立國際通用的飛行器標準,掌握民用航空裝備的標準擬定權,實在是太賺錢了。

這東西有多賺錢呢?稍微拆解一下就可以發現,這玩意兒賺錢到簡直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首先,出口飛機本身就是一個好生意:想要建立民用航空公司?可以啊!買我的飛機吧!價格公道,效能卓越,童叟無欺!

可誰都知道,購買一架民用飛機的費用甚至需要出口幾億件襯衫才能賺回來。問題是,這世界上許多人都會生產襯衫,可製造飛機的人卻鳳毛麟角。

其次,你購買了人家的飛機就要接受人家的認證標準,包括地勤人員的培訓、機組人員的訓練、飛機的檢修保養流程……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人家那裡學。

這些看起來不怎麼顯眼的外圍配套服務,價格卻出奇的昂貴。有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飛機自身價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甚至極端一些,飛機制造廠製造一種全新的大飛機,可以一夜之間把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機場配套設施淘汰。

另外,在形成壟斷之後,安全認證從質量標籤升級成准入門檻。任何一個國家自己再想製造飛機,就必須面對許多挑戰。

你不買我的零件,不用我的發動機,我就不給你安全認證,你就沒資格飛國際航線——什麼?我霸道?那你咬我啊?

所以,大唐集團是非常希望全世界都用上他們生產的民用飛機,使用他們制定的標準的。

於是乎,在閱兵結束後的當天夜裡,大唐集團就與許多國家或者個人,簽訂了一系列的民用航空合作備忘錄。

最終,原本作為備忘錄談下來的合作,幾乎成了交定金的真正合同:哈利在6個小時之內,賣出去了2100架民用客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