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陌並沒有在博覽會上拿出自己最先進的自動武器,他展出的機槍,依舊是成熟的馬克沁系列。

這讓他的自動武器顯得並不那麼驚豔,所以風頭完全被那門280毫米口徑的巨炮蓋過了。

可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武器已經改變了戰爭的模式,未來的戰爭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誰也說不準。

當年訓練一個士兵,只需要弄一身軍裝,發一支火槍,然後放幾槍就行了。如今訓練一個士兵,成本明顯要更多一些。

鋼盔漸漸受到了各國部隊的重視,雖然依舊沒有完全普及,可為自己計程車兵裝備鋼盔的國家越來越多了。

加上銅殼定裝彈漸漸擴散,所有計程車兵都需要在自己的兩肋配裝攜帶彈藥的裝具。

刺刀背囊也越來越正規,士兵的靴子甚至都有講究——在大唐集團的不斷刺激下,送一個士兵上戰場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寒冷的冬季不再是無法作戰的理由,所以棉衣大衣甚至是生火取暖用的木炭都成了部隊的必需品。

為了支援一支部隊在前線作戰,需要越來越多的後勤保障人員,甚至是後勤保障裝置。

沒有辦法,當一個國傢俱備了冬季作戰的能力之後,所有的國家就都不得不認真的考慮一下自己在冬季被對手入侵的風險。

於是乎,大家都在拼了命的增加自己的後勤補給能力,部隊的規模進一步增大,舊有的體制就再沒有辦法滿足現在的作戰需求。

從前一個營的部隊只需要幾輛馬車用來運輸物資就可以了,現在一個營的部隊需要幾十輛甚至上百輛馬車才勉強夠用。

新增的機槍需要馬車運輸,因為馬克沁機槍這種玩意兒可沒有辦法讓士兵抬著走。

為了供給機槍那恐怖的消耗,所以以往運輸彈藥的車輛不夠了,還需要更多。

士兵的武器更加先進了,步槍的射速更快,裝填更容易,所以耗費的子彈也更多了。

增加的大炮更沉,體積更大,所以一輛馬車已經完全無法拖拽,只能兩輛馬車串聯起來,拖拽一門大炮。

增加了這麼多馬車,還有馬車伕,人吃馬嚼,耗費的糧食物資自然也更多,所以又不得不增加更多的車輛來填補這部分增加的消耗。

於是就這樣惡性迴圈下去,再加入汽車和運輸汽油的車輛……然後大家就發現了,為了滿足一個營的後勤補給,增加了差不多200人,100匹戰馬,還有至少20輛汽車。

這可不是普普通通增加了200個人這麼簡單,而是增加了整整200個需要培訓,有技術並且識字的高素質人員!

你說一個營20多輛汽車,怎麼也要配幾個修車的技術工吧?不然汽車壞了就扔了?不可能吧?

養馬的,馬車伕,這放在過去可都是一門手藝,也不是隨便找幾個不識字的農夫就能搞定的。

增加這麼多人,是不是也要相應設定管理這部分人的軍官?這些軍官是不是也要腦袋靈光識字並且有一定能力的?

就這麼疊BUFF,疊到了最後,大家都驚喜的發現,現在的部隊構成,戰鬥兵員與其他人員的比例,差不多就接近1比1了。

也就是說,原本500人的一個營,搞來搞去基本上就是1000人左右了。

很顯然,這太不划算了!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後勤補給和支援保障部隊的規模,讓部隊的配比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才能達到最優狀態。

所以,大家都開始不約而同的進行了軍事改革——過去的營和軍團漸漸被淘汰了,指揮官們開始使用更合理的現代軍事架構。

營被提升為團,以保持基本的獨立作戰能力。軍團就被擴編成了師,以師為單位配屬大口徑火炮這類支援型火力。

換個角度來看,大概就是營的編制沒動,不過在團一級增加了更多的後勤補給部隊,加上中小口徑支援火力,同時在師一級配屬更大口徑的火炮。

因為這類軍事改革的倡導者基本上都是畢業於大唐軍事學院的學生,所以他們給出的方桉也是高度統一的:蘇薩斯、來恩斯、多恩等國家,部隊編制構成非常接近。

班排連採取三三制,一個班12人,一個排3個班40人,一個連3個排150人,一個營3個連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