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在京城(第三更,求訂閱,求月票)(第1/2頁)
章節報錯
從皮島到大沽,前後用了五天的時間,之所以會用那麼久,是因為在渤海灣用了很長時間,遼東淪陷後,數百萬遼東難民除了逃往山東、北直隸之外,還有數十萬難民逃到了渤海灣諸島,在島上捕魚為生,施奕文順便拜訪了一下他們,向他們底價售賣了一些糧食,然後給他們指了一條生路。
去北港!
願意去北港的可以分到50畝田,還有能吃三個月的糧食。如此豐厚的待遇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畢竟島上土地貧瘠,產出有限,但凡能有個好去處,他們也不會呆在這裡。
因為他們自己就有海船,所以施奕文並不需要考慮運輸問題,不過還是留下了一些水手,一來是幫助他們改裝帆具就行,把傳統的硬帆改成縱帆,雖然比不上正規的縱帆,但是逆風航行效果絕對比傳統硬帆好一些。二來則是充當領航員的角色。
在大沽口等待著換乘內河船進京時,在施奕文好奇的打量著眼前的大沽,看著眼前桅帆如雲的港口,驚訝於北方海運的發過時,毛承祿卻走到了他的身邊。
“那些難民到了北港,真的會給他們五十畝地?”
毛承祿是受毛文龍的差遣進京獻俘的,遼陽大捷除了斬首萬餘之外,還俘虜了幾百個旗人,官職最顯赫的是個副都統,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女真韃子都是送到京城押到太廟砍頭的。
“五十畝只是基數,如果他們有能耐開墾更多的土地,開墾出來的土地都歸他們。”
施奕文直接了當的說道。
“北港那邊就像遼東一樣,地多人少。”
“不一樣的。”
毛承祿連連搖頭說到。
“建奴侵佔遼東之前,遼東有七八百萬人,瀋陽城也是幾十萬人的大城,遼東也沒多少土地可以供人隨意開墾。”
雖然毛承祿是毛文龍的義子,可他本身就是遼東人,在說話的時候,目中出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那個時候遼東是何等的繁華啊。
“家家戶戶能有個二三十畝地,就已經不錯了,不過遼東地肥,一畝地至少能收一石半高梁,要是種水稻,怎麼著也能收兩三石,就是江南也比不上遼東富庶,當年但凡是有個百十畝地中等之家,誰家裡沒有幾個朝鮮家奴,擱在關內,就是尋常小地主也不見得比遼東尋常百姓過得舒坦,……”
毛承祿說著話,目光中除了對往昔的懷念之外,更多的是發自骨子裡的恨意,扶著船舷的他,雙手死死的抓住船舷,因為用力過度以至於關節都發白。
“他麼的,現在全都沒了,都沒人,人要不殺他,要不逃了,要不被掠成了建奴的奴才,就連田也荒了……人人都說遼東人不願意種地,好當兵,施公子可知道為什麼?”
突然,毛承祿扭頭看著施奕文問道。
“因為想打回老家去啊!”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是因為遼東人出身邊塞好弓馬,而是因為他們想打回老家,奪回屬於他們的家業,這才是他們好當兵的原因啊!
想打回老家去!
對於那些遼東人來說,這正是他們當兵的原因。就是為了回家。
誰又不想回家呢?誰不想奪回屬於自己的一切呢?
“少將軍,等將來,早晚有一天,咱們會奪回遼東的,你放心吧,那一天……不遠了!”
施奕文的話聲不大,但是語氣卻非常堅定。
對於是那一天,他並不懷疑,因為……他能做到!
……
施奕文一行抵達北京的時候,已是四月十三了,從大沽到京城,看似不遠,可仍然耗了整整一天一夜。
天啟六年的北京外城牆,大致和人們所熟悉的北京古城有點兒類似,北邊是內城,南邊是嘉靖朝修建的外城。
而施奕文對北京城的第一印象,便是外城的空曠——雖然外城靠近內城地方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沒有經過系統規劃的民居,但是更多的卻是長滿雜草的曠野,這年月的北京外城還沒有發展起來,在曠野上既有百姓種的菜田,也有許多老百姓自發蓋的棚子之類的房層,實際上,北京外城的繁榮,要等滿清入關之後,佔領京城的滿清,直接把內城的漢人從他們的家中全都趕了出去,讓他們到外城自生自滅,如此外城的人口才充實起來。
可是現如今,外城空蕩蕩的就像是後世熟悉的工業園區一樣,不過這也便利了不少——按兵部的安排,毛承祿一行人就直接在外城安營紮寨,他們隨行的有五百兵丁,畢竟要押解三百多俘虜。
當然了,作為尋常百姓施奕文,卻不能住在營寨裡,雖然他也是領旨進京,可卻不能和毛承祿住在一起,毛承祿直接在京城內給他尋了一處客棧住了下來。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施奕文就再沒見過到毛承祿,想來也是,他是代表毛文龍進京的,進京之後自然要拜訪各位朝中大員,甚至可能還要去拜訪那位傳說中的九千歲,在歷史上,袁崇煥給毛文龍羅織的罪名裡不還有一個“結交閹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