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燮走了,張寧走了,趙雲張郃也走了。

這一次,劉擎倒沒有親自領兵,因為是各路兵馬一齊行動,所以坐鎮鄴城統籌。

再者,無論是高順徐晃,還是趙雲張遼張郃,或是張寧,劉擎都較為放心。

回鄴後的一大日常,便是檢視回復各地信報,陪著劉擎,蔡琰是欣然的,即便劉擎不在,她也將這個習慣堅持了下來。

“夫君,南陽來報,孫堅經過南陽郡,繼續南下,如今已入江夏地界,原本正在進攻南陽的江夏太守黃祖,已回師防守。”

孫堅對黃祖,劉擎覺得一陣熟悉,以前孫堅是為袁術而戰,當他為自己而戰的時候,會不會重蹈歷史覆轍呢?

“孫堅攻長沙,深入荊州腹地,乃兵家大忌,而且江夏之戰一旦爆發,恐怕劉表便無心攻伐南陽了,這個孫堅,真是添亂!”

蔡琰默默放下令書,轉而拿起另外一份。

“昭姬,城中蒙學學館,建得如何了?”

“目前完成的,只能容納數十人,不過新建的一批,那容納十倍之數,只是夫君,尋常百姓,還是比較困苦的,真的會願意為子女蒙學付諸錢糧嗎?”

劉擎笑笑,自信滿滿道:“昭姬只知百姓困苦,卻不知,一兩年前,他們連吃頓飽飯,都未必做得到,民生改善,並非一朝一夕可成,能做到這一步,本王已經十分欣慰了,至於願意不願意,若本王下令,日後招募兵士,工匠,識字者一律優先,甚為為學習優異者,開放仕途,你覺得,他們還不會願意嗎?”

“開放仕途?”蔡琰掩著小嘴,驚到:“夫君慎言,此乃國之根基,不可妄議。”

這便是蔡琰接受的教育,也是士族制定的規則,察舉制,更像是漢朝朝廷與地方士族長久博弈的妥協產物,以經學治家,以經學治國,誰擁有對經學的解釋權,誰便有話語權。

在朝廷權威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士族權威,反而愈演愈烈,他們各自扶植勢力,逐鹿天下,分分合合,最終演化為三國。

像曹操雖然受潁川士族擁戴,但同時唯才是舉,明裡暗裡和士族較勁,可惜曹操身死之後,曹丕立即妥協,奉行九品中正制,家世成了考核的重要指標,士族幾乎徹底壟斷了仕途,門閥形成。

所以,劉擎要做的事,是比統一天下,更難的事。

武力一統,劉擎只需積糧三年,便可一口氣蕩平中原,歸化蠻夷,不在話下,難的是治理,若日後治理跟不上,真正的大一統,便無從談起。

所以,只能從最基礎的蒙學坐起,讓治下的所有青少年,讀書識字,並且親自為他們開闢一條有前途有希望的躍遷之路,如此,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真正被調動起來,整個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劉擎的認知,也到此為止了。

劉擎伸手取過蔡琰的小手,捂在手心,正色道:“此言無需忌諱,若本王的王后都不敢說,那本王還談何改變?”

蔡琰點點頭。

“你看,本王麾下,趙雲,張遼,張郃,皆出身平民,還有不少更是黃巾,不過士家也並非全然不可取,否則,本王也不會重用荀彧,他可是出自天下最大的世家之一。”

“夫君所言甚是!”

“而且,本王還有一個主意,龍山書院即將竣工,本王希望蒙學透過的學子,能上龍山,學習真正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領,我希望岳父大人,能助我一臂之力,上龍山授課,此事,還望昭姬替本王言說幾句。”

“讓父親大人去?可他在朝中的官……”

“官位保留,朝官如今在鄴城也沒什麼事,你以為呢?”

“好,明日我便回孃家一趟,和父親大人說一說。”

劉擎揉了揉蔡琰的手,笑道:“有勞昭姬!”

除了蔡邕,劉擎的目標,還有荀爽,胡昭,盧植,馬日磾等等,若能聚集此些人才,治學講經,並且開放給天下人,只能說,恐怖如斯。

晚上,劉擎便心機的尋到荀採院中,有些事,女兒先說一嘴,劉擎再去談,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荀採那,劉擎可是做了心理和生理雙重準備的,想讓荀採替自己辦事,得滿足她的願望才行。

荀採的願望一直很簡單,生兒子。

可惜劉擎一出征便是一年半載,所以她的願望,依然還是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