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城頭,人頭攢動,士兵們正在忙碌的補充搬運守城物料,石塊,木塊,還有徐幹發動全城收羅來的火油,可惜這種東西還是太少了。

“偉長,沒想到吧,你我竟也能守住一城,我還以為一輪都守不下來呢。”李乾與徐幹在城頭上一邊視察,一邊胡侃。

“可別得意,此一戰,李氏部曲損失三百多人,我們的力量,援軍若不到,我們會來越弱的。”徐幹面帶憂色,並沒有李乾這麼樂觀。

“三次,我敢說,我們只要守住三次,陰夔就再也別想要山陽了!”李乾笑道。

因為援軍也該到了。

突然,遠處又想起了陣陣鼓點,雖然陰夔軍不在視野之中,但動員的鼓聲,昌邑縣的城頭就能聽見。

“梁賊又要進攻了!”李乾罵道。

陰夔來自梁國,所以李乾這般罵他。

於此同時,一名兵士跑來,對李乾道:“家主,城西出現一支兵馬。”

“城西?”李乾看了徐幹一眼,“這次,兩賊要兩門齊攻!”

“你留在此地,我去城西!”徐幹道。

李乾點點頭,只好如此了,好在經歷過一戰,也算有了些許經驗。

……

寒風瑟瑟,張遼迎風疾馳,冷氣從盔甲的縫隙中灌入,似要將身上溫度都抽走一般。

一縱騎兵自山谷呼嘯而出,張遼遠遠眺望,見前方有一座城池。

張遼勒馬而立,抬手示意部隊停止。

“原地休整兩刻鐘!”張遼下令,隨後召來堪輿官,問道:“前方何城?”

“將軍,前方乃是方與縣,沿濟水西進,再有兩日,便到昌邑了。”

張遼遠眺城郭,喃喃一聲:“還有兩日,但願昌邑能堅守住……”

方與縣東北四十里,是高平縣,此時正好也有一隊兵馬經過,正是朱靈。

相比張遼,他趕去昌邑的時候,還要再遲上一日。

與此同時,三軍之一的趙雲軍,自開陽縣開拔,一路向南,過沂水,入東海,在糜竺裡應外合之下,直接兵臨東海國治所郯縣。

趙雲以為糜竺能引他至治所城下,已經是極限作為,然而當看他看到城外的陣仗時,見過大世面的趙雲也怔了怔。

東海王劉祗以及東海相趙諮親至城門迎接。

趙雲還以為需要戰鬥呢,結果變成了來做客。

糜竺作為中間人,連忙引薦:“大王,趙相,這位便是渤海王帳下常勝將軍,趙雲趙子龍。”

劉祗一襲白髮束得齊整,右手止不住的去捋他已斑白的美髯,笑著對趙雲道:“趙將軍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果然氣質非凡,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趙相,他亦是你趙氏之人哦,哈哈哈!”

趙諮衝趙雲一拱手,禮節滿滿,趙雲看著這兩人,初始感官極好。

劉祗看著老態龍鍾,卻精神極佳,趙諮雖未國相,卻一身簡陋的素衣,顯然質樸異常,如今老百姓都吃不起飯,而有的地方依舊索取無度,顯然趙諮不是這類人。

“趙雲見過大王,見過趙相!”趙雲下馬行禮。

劉祗向後張望一番,見著趙雲的騎兵軍容之後,嘖嘖稱奇,忍不住對趙諮讚歎道:“真乃雄師也,難怪渤海王征戰,無往不利!”

“趙將軍請入城,府中已備酒宴!”趙諮邀請道。

糜竺怕趙雲拒絕,輕聲道:“子龍,初次前來,拒絕恐失了禮節,東海王有意投靠渤海王,你不妨先熟絡熟絡。”

趙雲心有猶豫,但還是選擇了聽從糜竺建議,入城了。

路上,糜竺又給趙雲介紹了一下東海王的情況,這一支宗室,也是劉秀之後,和劉擎算是同宗,而趙諮,乃是桓帝舊臣。

就這麼一句桓帝舊臣,趙雲就可以理解趙諮有投效渤海王的想法,如今天下大亂,朝綱不振,幼帝被董卓把持,袁氏在汝南另立朝廷,徐州東海雖然天高皇帝遠,中原之事多半不會牽扯到這裡,但若真要選,他有更好的選擇——桓帝之侄,渤海王劉擎。

當然,這一切,也少不了糜竺的奔走與付出,趙雲似乎也越來越意識道,糜氏在徐州的能量,比主公預想的,還要大。

至少在琅琊東海兩地來看,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兩個郡國,糜竺確實有點東西,難怪敢直接和渤海王做交易。

趙雲在東海王府受到了高規格禮遇,還破例飲了酒,東海王劉祗在席上當眾宣佈,若渤海王駕臨,他會攜東海臣民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