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陳王上位,諸葛獻圖(第1/3頁)
章節報錯
管亥領百萬青州黃巾投效渤海王,訊息經過半月醞釀,傳至雒陽朝堂,再度滿朝震驚。
大將軍董卓誇讚渤海王為“大漢之柱,社稷之福”,同時奏請陛下,於雒陽賜渤海王府,再請萬金賞賜,絹帛無數,置於其中,董卓再度細心挑了數十名美人,以為王府奴婢。
劉擎不知道的是,自己在鄴城的王府還沒落成,在雒陽卻憑空多出了一處府宅,而且其規模比鄴城新建的,還要大了數倍。
為外封的王賞賜雒陽的府宅,此事也是聞所未聞,但並不妨礙百官效彷董卓,送金的送金,送禮的送禮,一時間,各種珍寶,悉數匯聚於雒陽的渤海王府。
而這一切,遠在千里之外的劉擎本人,竟渾然不知。
這段時間,可謂忙瘋,劉擎與沮授回到齊郡臨淄,也就是青州治所所在,青州遭黃巾荼毒的這幾年,治理系統慘遭嚴重破壞。
北海尤甚,在冊人口從四五十萬,銳減至十五萬,不過,這些人並不是全消失了,而是外逃的外逃,落草的落草,其中大部分,都成了黃巾軍。
如今沮授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歸鄉,再重新登記造冊,如此之後,再進行分田耕種,讓農事生產率先步入正軌。
青州有六個郡國,平原國由劉備執掌,濟南國又曹操執掌,齊郡六縣沮授也兼管,樂安郡守楊沛一直率郡兵抵抗黃巾,算是個合格的地方官,劉擎暫時沒有動他。
至於北海郡與東來郡,青州刺史主簿孫邵與功曹王脩這段時間兢兢業業,協助沮授,劉擎打算給他們機會,以孫邵為北海代太守,以王脩為東來郡代太守,至於這個代字能不能去掉,就看他們在任上的表現了。
再封周倉與廖化分別為北海與東來都尉,負責郡內治安與防務,郡中各縣負責治安與緝捕盜賊的縣尉,由張郃從軍中遴選能力出眾者數十名,暫領縣尉之責,務求最快速度清剿州內盜匪,以保障農事生產順利,商道通暢。
青州正有條不紊的恢復元氣,除了時常告缺的糧食,好似一切都步入了正軌。
與此同時,張遼與趙雲的兵馬,也悄悄的開赴到了平昌縣,也就是徐州邊境。
這一點,自然逃不出陶謙的探查,為此,陶謙也命臧霸與孫觀領兵駐紮姑幕縣,與平昌隔江向望。
彭城,刺史府邸,陶謙為此事專程召集了一眾幕僚,為渤海王可能進入徐州之事,商議對策。
然而在堂上議論了半天,也沒個定論,各方代表各執己見。
糜竺直言可邀渤海王入徐州,共同剿滅黃巾,還徐州太平,當然,此舉董卓直呼內行。
作為地方勢力代表的琅琊相蕭建,強硬反對渤海王進入琅琊國境內,他不僅反對渤海王兵馬進入琅琊,甚至也反對臧霸帶兵進入琅琊國,作為趁勢而起的地方勢力,蕭建只是名義上歸附陶謙。
對於蕭建的反對,陶謙自然是當作沒有聽到,他嚴肅道:“臧霸與孫觀已經趕去姑幕,如今是渤海王要來,不再是徐州內部一點蠅營狗苟之事!”
陶謙武將出身,帳下上萬丹陽精兵,蕭建在琅琊固然有些私兵,不過陶謙還未將他放在眼裡,若真唱反調,陶謙不介意先清理了他。
“使君,渤海王自南下以來,已佔兗州數郡,青州更是一州之地被其獨吞,如今攜軍虎視徐州,不得不防,渤海王既與袁氏有過節,不如使君前去聯絡一二,使其派出援兵,共拒渤海王!”陳登道。
“陳兄,袁紹正忙著與董卓交戰,恐無暇顧及。”糜竺道。
陳登瞥了糜竺一眼,道:“不試試怎麼知道,使君,以丹陽兵之驍勇,若再得袁氏支援,光憑實力,便足以令人生懼。”
糜竺心中呵呵,這些人是不是沒聽過渤海王的傳說呢?
能令渤海王生懼的東西,恐怕還不存在。
笮融湊近了陶謙,用只有兩人能聽的聲音道:“兄長,不如以平黃巾之名,邀渤海王前來,再設計除之……”
陶謙被笮融的大膽想法嚇了一跳,連忙搖頭:“不可,渤海王之名,已天下皆知,誰敢害之,便是大漢之敵!”
這也不成,那也不成,議事不了了之,眾人離去之後,部將曹豹留了下來。
“啊豹,你可有主意?”
曹豹道:“將軍可還記得張闓?”
“那個歸降的黃巾?”
“正是,此人雖武力平平,卻有一項特別的天賦,擅長潛入,不如派此人,暗中將渤海王……”
曹豹做了一個刀切的手勢,陶謙眉頭再度一皺。
平心而論,他不想與渤海王為敵。
亂世紛擾,陶謙自下而上,一步步以軍功坐上這徐州刺史,並且在局勢複雜的徐州站穩腳跟,拉攏士族,聯合豪強,收買富商,吸納黃巾降兵,再憑藉自己麾下驍勇善戰的丹陽兵,在一眾勢力中穩居主導。
假以時日,朝廷再擴大立牧,那他便是徐州牧,真正的地方大員,到這一步,他也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為了攢功績,陶謙甚至出兵兗州,青州,討伐黃巾,再順便發展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