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波蘭王子瓦迪夫也只能保持對莫思科的有效控制,面對遍地開花的貴族反抗卻束手無策。

1611年秋,將沙鵝從這場劫難中拯救出來的兩個民族英雄站了出來——庫茲馬·米寧和米哈尹爾·波扎爾斯基。

下諾夫哥羅德是沙皇俄國除莫思科外最大的城市,作為當地縉紳會議的扛把子,米寧發起組建了一支反抗波蘭侵略的軍隊並且以身作則,捐出了全部身家財產,連自己老婆的陪嫁首飾都拿了出來。

沙鵝被其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紛紛踴躍捐款,很快籌集了大量資金,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也迅速建立起來。

米寧並沒有任何軍事作戰經驗,本著專業事交給專業人來辦的原則,他邀請在莫思科起義中負傷的前沙皇大臣波扎爾斯基公爵擔任這支軍隊的指揮官。

起初,波扎爾斯基並不想接手這支軍隊,因為之前帶兵和波蘭火拼遭遇慘敗,他對沙鵝的前途已經心灰意冷,加上對這種軍隊的戰力也有個大大的問號,所以他拒絕了米寧的邀請。

可米寧並沒有輕言放棄,他對著波扎爾斯基進行了一頓洗腦文化輸出,那份為國死戰的熱情和奮戰到底的鬥志終於感染了波扎爾斯基。

兩個人四手緊握,含淚相望,好兄弟一起幹一票大的。

1611年末,米寧和波扎爾斯基以沙鵝貴族加平民起義軍扛把子的身份宣告不承認波蘭王子瓦迪夫的沙皇身份,並且鄭重宣告:沙皇只能由沙鵝人擔任。

這次宣言在沙鵝國內颳起一陣反抗波蘭統治的狂風,波蘭王子瓦迪夫深感不安,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則趁著瓦迪夫焦慮症發作的時候積極訓練備戰,讓起義的子彈再多飛一會兒。

1612年3月經過五個月的備戰,米寧和波扎爾斯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帶領大軍從下諾夫哥羅德向莫思科進發。

起義大軍所到之處,沙鵝百姓夾道歡迎,一路砍瓜切菜掃平了波蘭軍隊,最終月8月20日兵臨莫思科城下。

「兵臨莫思科城下」這幾個字,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如果把《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拍成系列劇,沒有個七八部根本完結不了。

話說回來,波蘭軍隊對莫思科的控制可不像對其他城市,起義軍在莫思科城外遇到了波軍的頑強抵抗,雙方打得有來有回,勝利的天平左右橫跳。

這場莫思科爭奪戰一直持續了兩個月,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行為也鼓舞了沙鵝的貴族和平民,越來越多的起義軍隊開始向莫思科方向集結,勝利的天平終於跳不動了,開始向沙鵝一方傾斜。

1612年11月4日,波蘭王子被迫投降,同意撤離莫思科,莫思科也自此解放。

將波蘭趕出沙鵝後,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組織召開了全俄縉紳會議,把所有王公貴族都聚集在一起開小會,準備選出個新沙皇來。

以前沙俄的皇帝都是北歐人留裡克的後代,所以俄羅斯那一階段在歷史上叫做留裡克王朝。

可留家沒人了,只能靠著血緣往近裡找。

最終尹凡四世皇后的侄子米哈尹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脫穎而出,被推選為新任沙皇,俄國進入了羅曼諾夫王朝。

這位新沙皇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濃墨重彩,可他對沙鵝卻有著重大貢獻。

這個重大貢獻就是帶來一個好孫子——彼得大帝,這位被稱作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沙皇。

此後又經歷了5年戰爭,沙鵝成功把波蘭人驅離出境,1618年波俄休戰。

如果說炮打骨灰讓波俄兩國樑子加深,那麼佔領莫斯科對於俄國來說就是死仇了。

此後歷代沙皇都有了一個目標,能宰了波蘭就絕不讓它活著。

不管怎麼說,儘管波蘭一度佔領莫斯科並在形式上短暫統治了俄羅斯,但最終在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兩位俄羅斯民族英雄領導的起義軍反擊下,狼狽不堪的退出了俄羅斯。

一眾士子們都徹底驚呆了。

現在倭國那些良民、賤民跑到大明商人的周圍躲藏,幕府方面能怎麼辦?

萬一激怒了那些大明商人,惹得那些大明商人抽刀跟幕府對抗,最後倒黴的還是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