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百姓不願意多生孩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PS:本章已修改完成,可以訂閱了!
隨著曾誠的話音落下,朱皇帝忍不住瞥了曾誠一眼,調侃道:“咱知道讀書人的心都髒,可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會這麼髒。”
曾誠吭吭哧哧的反駁道:“讀書人的心怎麼能叫髒呢,這是計謀,計謀,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學問……只要出了兵,什麼時候撤兵,怎麼撤,撤到哪兒,可就由不得沙鵝了,可是不出兵幫著沙鵝平叛,那好處可就全被奧地利拿走了。”
就連劉鶴鳴也忍不住附和起來:“咱大明的軍隊已經好多年都沒打過仗了,將士們沒有見識過真正的戰場,這是很危險的,所以,臣贊同曾閣老的提議,出兵幫著沙鵝平叛。”
朱皇帝忍不住冷哼一聲道:“行了,你們兩個少扯那些沒有用的,不就是一個盯上了人家的地盤,另一個盯上了軍功?還真難為你們能想出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曾誠跟劉鶴鳴頓時就啞火了,而朱皇帝卻又接著說道:“咱們大明現在的丁口還不到六萬萬之數,就算把沙鵝家的地盤都握在手裡又有什麼用?沒有人,拿什麼去實際控制那麼大的地盤?最後不過是又一個奴爾幹都司罷了。”
“沙鵝……”朱皇帝微微搖了搖頭,斟酌了好一會兒後才開口說道:“先讓他們亂一亂也好——徐寧發出來的情報不是說了麼,奧地利已經承諾不會插手沙鵝奴隸賣勞工的事兒。”
劉鶴鳴小聲嘟囔道:“他們賣勞工,哪兒有咱們自己招勞工來得多。”
朱皇帝黑著臉瞪了劉鶴鳴一眼,冷哼一聲道:“少跟咱扯那些有的沒的,勞工就讓別人去招,別沾的自個兒滿手血,咱大明還是要臉面的。”
朱皇帝的一番話,頓時把曾誠和劉鶴鳴給整不會了。
咱大明……還要臉?
或者說,咱大明在小破球上還有臉嗎?
是,您老人家平時的形象確實挺好的,咱大明五萬萬老百姓差不多得有四萬萬都盼著您老人家萬壽無疆、長命百歲,都盼著大明江山萬萬年,可是在咱大明之外呢?
朝鮮無了,緬甸無了,安南無了,蘭芳無了,天竺無了,現在眼看著斯里蘭卡和奧斯曼土雞也要徹底變成咱大明的布政使司,小破球上的其他國家也就法蘭西早早的就抱著大明的大腿,現在又混成了歐羅巴版本的小大明,日子過得賊滋潤才不害怕,剩下哪個不是提心吊膽的?
還有招募勞工這事兒……雖說一直都是倭國那些矮矬子和英、荷東印度公司在代理招募,可是小破球上的其他國家又不全是瞎子,人家都能看到這些勞工的最後去向,你老人家現在再說沾不沾血的還有什麼意義?
劉鶴鳴小聲嘀咕道:“臉那玩意兒又不值錢……”
朱皇帝惡狠狠的瞪了劉鶴鳴一眼,隨即便將話題扯到了奧斯曼身上:“奧斯曼土雞那邊有沒有什麼訊息?大皇子如今怎麼樣了?”
柯志明微微躬身,答道:“啟奏陛下,大皇子如今已經積功升至營級指揮使,大軍前鋒也已經到達伊斯坦布林城下,按照之前發回的情報來看,最多半個月的時間便可以徹底拿下伊斯坦布林城,最多一年時間便可平定奧斯曼全境。”
這個時間倒也在朱皇帝的預料之內,畢竟奧斯曼土雞的軍隊雖然廢,大明的軍隊想要吊打奧斯曼的軍隊也很容易,但是奧斯曼佔據的地盤可不算小,想要徹底平定下來卻也不是一天兩天能辦到的。
仔細想了想,朱皇帝乾脆對曾誠等人吩咐道:“走,去看看那些生員們怎麼樣了,回頭再挑一些合適的,安排到奧斯曼那邊兒。”
說到這兒,朱皇帝又忍不住小聲嘀咕了一句:“一個個的都想賴在大明不出去,全是慣出來的臭毛病。”
曾誠和劉鶴鳴頓時低下了頭,強忍著想要放聲大笑的衝突——伱朱皇帝再牛逼,也拿大明的老百姓們沒招吧?該!
……
在崔各莊待了一段時間以後,徐振東已經慢慢學會了怎麼在冬天開荒——先吃飽,再穿暖,拎起鎬頭的時候要輕起重落,藉著鎬頭下落的速度把鎬尖砸進地裡,接著還要順勢用力往前推鎬把,讓凍土變得鬆動一些。
整個過程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也確實不算難,但是從一點兒不會到能夠熟練使用鎬頭,代價卻足以讓徐振東永世不忘。
往常握著筆桿子的雙手被磨出無數水泡,不挑破不敢用力握鎬把,挑破了之後握鎬把會更疼,然而開荒這種事情就講究個一鼓作氣,根本沒新皮長好呢,新的水泡就又磨出來了。
整個過程基本上就是水泡起,水泡破了掉皮,等長出新皮了又會磨出新水泡,如此週而復始,直到手上磨出一層厚厚的老繭才會徹底結束這個過程。
然而,滿手的老繭只能保證手不會太受罪,對於開荒的幫助卻只能說是微乎其微——無論手上的繭子有多厚,都無法改變冬天土地被凍住的事實,現在眼看著被凍住的河水就要化開,路邊的柳樹也抽出了嫩芽,徐振東開出來的荒地卻只有三分。
三分地,即便是地力再怎麼肥沃,作物再怎麼高產,三分地也無法養活一個人——事實上,一畝地也未必就夠養一個人的,因為小麥作物產量通常只有三百斤左右,稻穀的產量稍微高一些,大概在四百斤左右,按照一個人一天一斤半的需求來計算,一年所需要的口糧就在五百斤左右。
也就是說,徐振東累死累活的幹了一整個冬天,開出來的荒地卻連他自個兒都養活不了,更別說還要攢下糧食用於開荒。
徐振東傻傻的望著眼前勉強能夠用來耕種的荒地,說話的聲音都有些顫抖:“一畝地尚且不夠養活一個人,這三分地又如何能夠?倘若我再娶妻生子,豈不是更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