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四八三年,就是民間所說的聖皇元年,你錢聾老狗五十年的時候,大明殺了三個知府,二十多個知縣。”

“黃帝四四八四年,大明殺了兩個知府,七十多個知縣,四四八五年殺了四個知府,七個知州,外加兩百多個知縣,正四品以上官員上百人,牽連這些人的家人得有上千人被殺,族人被流放者近萬,其中還有許多人是為朕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兄弟。”

“論到殺官的人數,歷朝歷代皇帝裡面,就只有大明太祖洪武高皇帝能跟朕一較可低。”

“可是,也沒見得沒人做官,也沒見得朕有什麼罵名,除了那些貪官汙吏。可是你不知道,那些貪官汙吏越是恨朕罵朕,就越能說明朕是對的,如果這樣兒就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朕就是遺臭萬年又何妨?”

直到此時此刻,錢聾老狗才終於開始正視朱勁松。

論起殺人,大清殺的人可比朱勁松殺的要多,可是大清從來就不敢像朱勁松這樣兒幾百幾百的殺官。

通常情況下,大清都是讓他們上交議罪銀,實在不行了再殺上幾個以平息民憤。

錢聾老狗為什麼會實行議罪銀?

因為錢聾老狗知道,大清的官老爺們就沒幾個好東西,殺不過來,也不敢大開殺戒,所以,還不如用議罪銀來解決問題,順便還能鼓了腰包。

而朱勁松治下的大明朝廷,那還真是殺官員如同殺雞一樣,比大清可狠多了。

更讓錢聾老狗不爽的是,大明朝廷並沒有因此而出現什麼動盪,百姓的生活反而越來越好了——錢聾老狗可不瞎,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錢聾老狗的心裡也大致有個判斷。

只是錢聾老狗並不想就這麼認輸:“說來說去,還是因為他們都是漢人,所以你也不需要防著他們罷了,若他們都是我八旗子弟,你敢這樣兒麼?”

朱勁松伸手指了指吳滿倉,反問道:“他以前就是你八旗子弟,朕防著他了沒有?說來說去,還是你們愛新覺羅家得位不正,以奴馭主,自然要處處小心,時時提防。”

葡萄牙人克魯士的《中國志》形容明朝老百姓“極好吃喝”,除了大米小麥之類的主食以及蔬菜外,還有豐富多彩的肉食,包括豬肉牛肉以及大量水產。城市裡到處都有攤販,隨處可以買到食物,所以“中國人是大食客”。

西班牙人拉達的作品《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裡,明代福建沿海的老百姓,肉食也很多樣,不但有燒肉燻雞鹹肉等各種常見肉食,還有鴿子和斑鳩,做法也有好多種,精細的記錄,看得多少歐洲人流口水。

利瑪竇筆下的《利瑪竇中國札記》裡,當時的明朝南方土地肥沃,生產高度發達,所以“人們都很愛好吃喝聲色之樂”。

陳舜系《亂離見聞錄》裡回憶,萬曆年間的廣東地區,鬥米只要二十錢,一斤肉不過六七錢,一斤魚一二錢。

謝肇淛的《五雜俎》裡的記載,當謝肇淛在萬曆十五年到達京城時,京城也就只能買到雞鴨牛羊,買條魚簡直是萬分困難,但到了萬曆三十五年時,京城的集市上卻充斥著大量的銀魚甲魚螃蟹等南方特產,價格竟還比江南便宜得多。

朱勁松越說就越憤怒:“這些書籍,可還都是朕從你手裡要回來的,這些記載,難道你一點都不知道?”

“你知道!”

“但是你不在乎,你只知道往前朝身上潑髒水!”

“狗一樣的東西,朕真是想不明白,你到底得是多厚的臉皮,才有臉扯什麼糠錢剩世?”

一邊罵著錢聾老狗,朱勁松一邊伸手指向了那些老農:“他們活不下去,自然就要造反,你們這些建虜自然也要倍加提防,你們從來不想想你們錯在了哪兒,只知道一味的用殺戮來解決問題”

“可是你卻不知道,如果他們是因為活不下去而造反,天下人都會響應,如果他們單純的只是為了皇位,為了自己的野心而造反,那天下人也不會答應。”

“正所謂理越辯越明,當所有人都知道了為什麼造反以及如何造反,只要百姓還能活的下去,其他人就很難裹挾百姓一起造反。”

“所以,你害怕他們造反,朕不怕,朕也沒什麼好怕的,要是大明朝廷一直為百姓考慮,大明江山自然能國祚萬年,如果哪一天大明朝廷變了,變得不為百姓考慮而光想著從百姓身上撈錢,欺壓百姓,那亡了也就亡了,朕哪怕在九泉之下,也要為此而拍手叫好!”

錢聾老狗終於無話可說了。

再怎麼毀書焚史,終究還是毀不掉天下人的記憶,焚不盡天下人之口,再強的軍隊,終究還是來自於百姓,當所有的百姓都不再支援一個朝廷時,軍隊就成了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

PS:這章有三百多字的史料,所以有四百字免費。

第二百二十三章 以奴馭主,自然要小心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