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國庫沒錢?朕也沒有!(第1/3頁)
章節報錯
實際上,不僅僅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不關心柳大善人和錢老爺、李老爺、張老爺等人的那點破事兒,就連曾誠等一眾大老們也毫不在意,刑部也只是簡簡單單的批覆了立即執行這四個字。
相比之下,曾誠等一眾大老們更加在意的是電報這玩意——雖然大明版本的電報還處於十分簡陋並且成本巨大的實驗階段,但是用來傳遞訊息,尤其是某些涉及到秘密的情報之類的,這種簡陋電報依舊擁有著極大的優勢。
比如說時效性——柳大善人跟錢老爺等人是下午認的罪,朱勁松是傍晚得到的訊息。
正常情況下,從松江府傳遞訊息到京城,無論是幾百裡的加急驛遞還是乾脆從海上到天津再到京城,最快最快也得一天甚至一天半的時間。
而在使用了簡陋版電報的情況下,從松江府傳遞訊息到京城就只用一兩個時辰,而且還是算上了收發、譯電以及傳送的時間。
這讓曾誠等一眾大老們在倍感驚奇的同時,也下定決心要大力發展大明的電報業務。
舉個例子,比如說某個將軍帶兵在外跟某個國家開片,眼看著打到一半了,對面的國家卻忽然舉起了白旗表示投降,那麼這個將軍就得派人回京城向皇帝和朝廷報信,然後等著皇帝和朝廷的批覆。
這一來一去,可能就過去了十天半個月,再長一點兒可能就得過去一兩個月。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瞬息萬變的戰場動態是不會因為傳遞訊息而暫停的,誠信這兩個字在戰場上更是扯犢子一般的存在。
如果有了電報,那這些問題也就變得簡單了——對方國家剛剛舉起白旗,朝廷就能馬上知道並且做出對應,不僅能節省出大量的時間,更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和最終走向。
這也是為什麼歷代中原堂口的地盤在擴張到一部分之後就會停止的原因——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資訊的時效性,一旦解決了這個問題,向外開拓的最大阻礙也就不復存在。
再舉個例子,某個地方的布政使心懷反意,或者某個領兵的將領心懷反意,如果沒有電報,訊息傳遞就得以天甚至以月為單位,等朝廷知道訊息再做出應對,可能叛軍都快到京師城下了,而在有了電報之後,就能把叛亂平息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更別說電報還能加快民間的資訊流通,更方便大明向偏遠的地方遷移百姓等等亂七八糟的好處。
所以,曾誠等一眾大老們就直接找到了朱勁松。
“電報是個好東西,倘若能夠鋪開到整個大明,澤及萬世矣。”
這是曾誠等人的說法。
“電報確實好,工部已經做好了全面鋪開的準備,但是需要戶部撥款。”
這是工部扛把子宋寶成的說法。
“但是國庫空虛,如今又趕上對奧斯曼用兵,只怕這老鼠都不知道餓死多少了!”
這是戶部尚書劉懷文的說法。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電報這東西很好,我們也很想鋪開,但是恰好趕上對外開片的時機,所以國庫裡的錢不夠用,沒辦法將電報全面鋪開。
對於宋玉成和劉懷文等一眾大老們一唱一和的說法,朱勁松差點兒就被氣笑了。
要說這些大老們一心為了大明吧,那倒也不能算是錯,畢竟大明好了他們才能更好,朝堂上的這些大老們心裡也明白這個道理。
畢竟現在的小破球上就大明一個燈塔的存在,剩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國家在這些大老們的眼裡都是蠻夷,也沒誰尋思著找個鷹爹。
要說大老們氣人吧,那也是真氣人——這些傢伙這一次聯袂而至,就是想把內帑裡的錢財弄到國庫裡面去,好讓國庫“有錢鋪設電報”。
畢竟,誰都知道大明的國庫現在幾乎承擔著整個小破球金庫的作用,大量的真金白銀在不斷的透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流入大明,其中大部分都進了國庫,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才會流入內帑。
要說國庫沒錢……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真要是說起來,反倒是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的內帑才是真窮——畢竟是個皇帝,平日裡的開銷大的很,還有皇家學院那個時時刻刻都在燒錢的無底洞,內帑裡每年撐死也就結餘個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