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朕看他長了幾個腦袋!(第1/2頁)
章節報錯
夏邑,放在後世並不怎麼出名,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
但是在大清時期,夏邑其實是一個重鎮,縣內駐有多處八旗兵和綠營的軍隊,同時也有大量的農田在大清入關初期被徵為馬廠,所以夏邑的村莊大多都是以“某某營”或者“某某廠”為名。
大清對於中原堂口的老百姓是個什麼鳥樣兒, 相信腦子正常的人都能相像出來,哪怕是夏邑這裡有大片的土地被徵辟為皇莊,老百姓也一樣沒能得到什麼好處,反而活的更加艱難。
而更加操蛋的是,夏邑這裡還總是有水患。
比如錢聾二十二年的夏邑水災。
兩個孩子,價值四百八十文,相當於當時京城一隻烤鴨的價格。
餓殍遍野、賣兒鬻女、易子而食, 都不過是字面上一行行冷冰冰的文字。
即便到了朱勁松當了大明皇帝,夏邑的情況有所好轉, 也只是百姓的生活壓力減輕了些,但是夏邑卻依舊是隔三差五的遭一回災,每次都得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解決災情。
民間所說的聖皇十年,就是朱勁松登基當了皇帝的第十個年頭,夏邑居然又一次遭了水患。
這也是為什麼朱勁松會在下江南的過程中跑到夏邑來的原因。
張德全跟在朱勁松的身邊,時不時的就想伸手去攙扶朱勁松,嘴裡還一個勁兒的嘟囔著:“皇爺小心,這地太濘了些。”
朱勁松卻毫不領情,反而一邊往前走一邊說:“濘點兒就濘點兒吧,等什麼時候修的全是瀝青路了,你想濘也濘不起來。”
說到這裡,朱勁松又頭也不回的問了一句:“夏邑這裡隔三差五的就鬧水患,你們地方衙門就沒想想辦法?”
跟在朱勁松身後的夏邑知縣辛承平當即就被嚇了一跳,繼而就開始叫苦:“陛下,您可不能冤枉了微臣啊!”
“微臣也不是沒想過辦法,可是這黃河就從咱們夏邑過, 除了不斷的加固堤壩, 微臣也實在沒辦法呀。”
“真要是說起來,您該派人把李垂那個毒書生給剖棺戮屍才對——要不是他,也不至於有了三易回河,咱夏邑也不至於在這六百多年裡總是遭災。”
“再說了,這不還是那些建虜造下的孽嗎——微臣統計過,自建虜入關開始,這黃河平均每半年就要決上那麼一回,可是每一次決堤,建虜都是補補窟窿就算過去了,根本就不重視治河,日久天長,這原本緊固的河堤也變得沒那麼緊固了。”
“要不是您登基御極之後開始重視水利,這河堤估計得更爛,決的次數估計還得更多。”
朱勁松哼了一聲道:“行了,別擱這兒跟朕抱屈,要是抱屈有用,那朕比你還能抱——難道說除了加固河堤之外,就再沒有其他的法子了?”
辛承平斟酌著說道:“回陛下,倒也不是說一點兒法子都沒有。”
“歸根結底,這問題還是出在了黃河的身上,要是根治夏邑的水患,最為穩妥的法子就是重修河堤,拓寬河道,再加強治淤治沙,如此多管齊下,方有可能根治。”
“可是要加回河道,擴寬河堤,一是會佔用不少農田,二是河道越寬,水流越緩,治沙也就越加不易。”
“臣倒是也想過,是不是能引導一些支流出來,可是仔細想來,引出來支流,水流一樣會變緩,那些泥沙衝不走,最後的結果就是多出來更多的水患。”
朱勁松這才點了點頭,對張德全吩咐道:“記下來,讓工部派人看看,這河道的問題究竟怎麼解決比較好,光靠不斷的加固河堤也不是個辦法。”
待張德全躬身應下來之後,朱勁松卻忽然停住了腳步,指著遠處朦朦朧朧的人影說道:“走,過去瞧瞧。”
此時的天色剛剛亮起,略微還有一些朦朧,正常情況下都還沒到起床的時候,更別說這是遭了水患之後,忽然聚集了這麼多人,難不成是又出了什麼問題?
走到人群聚集的地方之後,朱勁松就毫不客氣的擠進了人群裡,跟著人群一起左顧右盼,就好像他本來也是人群裡的一員。
直到過了好大一會兒後,人群盡頭才傳了一個喊聲:“來了!來了!”
隨著喊聲落下,接著就有人點燃了鞭炮,一股股的硝煙味兒還有破碎的紅紙,伴隨著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四處亂竄,鑼鼓聲也跟著響了起來。
朱勁松當時就笑了。
這可不巧了嘛,要是誰家正在娶媳婦,那就過去隨上幾塊錢的份子錢,再蹭頓大席,這早飯午飯不就一起解決了,正好兒!
可惜的是,朱勁松等了半天也沒等到花轎的出現,幾個吹鼓手過去之後,出現的居然是身上穿著軍裝的駐軍士卒,隨著這些士卒的出現,早就已經準備好的這些百姓也不知道從哪兒搬出來一張擺滿了酒碗的桌子,隨後又搬出來幾缸酒,開了泥封之後開始一碗碗的倒酒。
這根本就不是誰家娶媳婦,而是參與完撿險救災的駐軍正準備悄悄離開,結果還是沒能躲過這些老百姓的圍追堵截,又被堵住了!
兩個鄉老顫顫巍巍攔在大路中間,攔住了領兵的營指揮使和監軍,隨即便有青壯抬著酒桌跟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