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相對人口密度小,交通條件太差,就導致了向外擴張的動力不足,而相對人口密度過大又導致了生產資料緊張,接下來就是沒完沒了的土地兼併,然後再開啟下一次迴圈。

換個角度來看,那就是平均人口密度過大反而會是一件好事——只要開疆擴土,把地盤擴大就行。

真以為那些能夠在史書上留名的文臣武將們不知道開疆擴土的好處?

別傻了,開疆擴土,封狼居胥,這種青史留名的事兒,幾乎是任何一個皇帝以及文臣武將的終極夢想。

說白了,他們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想,而是因為平均人口密度不夠,佔了地盤也沒人去住,早晚都守不住,強行遷移百姓實邊又容易惹出亂子,再漢胡混居幾代,說不定又會出現下一個安南或者緬甸。

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也是一個幾乎無法解開的死迴圈。

要想徹底破局,唯一的辦法就是解決交通問題。

只有解決了交通問題,再加上足夠多的丁口數量,朝廷才能進行快速、大量的移民,從而避免移民土著化的現象。

也只有解決了交通問題,朝廷才能對新佔地區實行真正有效的直轄統治,百姓才不會因為無法回到故鄉而產生隔閡感。

這也是為什麼朱勁松和大明朝廷一直在瘋狂的進行道路、橋樑、鐵路等交通基建,同時又瘋狂推進工業化程序的原因。

為的就是讓整個大明百姓流動起來,從而解決平均人口密度過小以及相對人口密度太大的問題。

是的,就是推動工業化程序而不是推進工業化革命,因為工業革命的本質是某些先進技術出現之後會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讓原本依賴某些手工業為生的小工坊小工業者失去了維生的條件,原本的社會狀態無法繼續保持穩定,因此而引發的變革。

當人口數量嚴重不足的時候,還扯個屁的工業革命。

更何況,除了能夠釋放出大量勞動力的先進技術之外,另一個支撐工業革命的條件就是人才。

別管是二十一世紀還是什麼時候,最貴的永遠都是人才。

現在的大明要說人才,肯定有,但是基本上已經被朱勁松給網羅一空了。

尤其是皇家學院裡面的那些大牛小牛,誰敢說他們不是人才?

但是再往下呢?

得益於我大清一百五十多年,從順治到錢聾前後四代明君聖主的努力,中原堂口的識字率已經低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文盲率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九十。

毫不客氣的說,大量的百姓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更別說寫會寫自己名字這麼高大上的事情了。

就算朱勁松一直在努力推動掃盲和社學、縣學,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成的。

工業革命?

屁吧,稱之為推動工業化程序那都是往朱勁松和大明朝廷的臉上貼金。

一想到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朱勁松的眉頭頓時就皺得更緊,曾誠等一眾大佬雖然不知道什麼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程序到底有什麼區別,但是一想到大明那麼大的地盤卻沒人去住,曾誠等人也感覺糾心。

還是得想想辦法,看看怎麼樣才能讓百姓多生孩子。

過了好半晌後,曾誠才斟酌著說道:“還是得加快鐵路和公路的建設,其他的一切,都必須給鐵路和公路的建設讓路。”

《大明第一臣》

“等到鐵路和公路初具規模之後,原本山東的那些大型工坊,就先外遷一部分,同時也加大其他地方大型工坊的籌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