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再來要錢就關門放狗!(第2/2頁)
章節報錯
出兵幫助阮福映復國?別傻了,出兵替人打仗,哪兒有收復故土來的香啊,朱勁松就算遺憾也只會遺憾阮氏怎麼還沒有死絕——只要阮氏一絕,朱勁松就可以打著收復故古、興亡繼絕、弔民伐罪的旗號出兵。
再說了,跟現在亂成一團屎的南越比起來,朱勁松現在更在乎的是大明的國庫終於有錢了,甚至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擁有了超過五百多萬兩白銀的鉅款。
這五百多萬兩白銀,其中有二百萬兩是大明國庫原本就有的,剩下的三百多萬兩都是朱勁松憑著良心從歐羅巴諸多蠻子那裡賺來的。
當然,五百萬兩白銀聽上去似乎很多,可是放到一個國家的財政需求層面來看,五百萬兩白銀幾乎連個屁都算不上。
像朱勁松剛剛登基稱帝的時候,整個大明朝廷的治下擁有山東、河南、山西、江蘇、福建、大琉球一共六個省的地盤,還要再加上一部分陝西和直隸的地盤,所以,即便是在朱勁松免除了農賦和農稅的前提下,朱勁松元年的稅收也達到了三千萬兩之巨。
這就是廢除了那些苛捐雜稅,再加上大力發展工業帶來的好處了。
大力發展工業,對於商業的好處自然是不言而喻,再廢除掉我韃清那些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再加上御史臺、都察院、錦衣衛等各個機構互相監督,帶來的好處就是一個良好的經商環境。
而有工會、農會和商會的存在,又能保證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和收入,農民和工人的利益高了,又能提高消費水平,從而能讓商人賺到更多的錢。
環境越好,賺錢的機會越多,願意來大明的商人就越多,這也就意味著朱勁松能收到的商稅也就越多。
而朱勁松之所以敢在沒有統一天下的時候就推動工業化,其實還真是多虧了錢聾老狗送來的近千萬直隸百姓。
首先就是這些從直隸逃難過來的百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跟失地的流民差不多,不同之處就在於失地的流民有可能會生出來亂子,而朱勁松卻能把這些人安排進工坊和工地,從而推動工業化的程序。
這些方面的原因加起來,就成了一個十分良性的迴圈,哪怕朱勁松治下的大明朝廷在稅收方面哪怕依舊保持了百分之十這麼一個極低的稅率水平,也依舊在朱勁松剛剛登基的當年就達到了三千萬兩白銀的稅收。
比較讓朱勁松鬧心的是這三千萬兩白銀看似很多,然而放到整個大明的需求層面上來看,這三千萬兩白銀依然只能算是聊勝於無——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正常運轉,就必然會涉及到國防軍費、行政支出、基建、公共安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諸多方面。
以朱勁松手下的軍隊來說,軍隊的武器裝備要花錢吧?裝備的研發和生產要花錢吧?士兵的吃穿住行以及日常訓練要花錢吧?戰死計程車兵家屬撫卹要花錢吧?
今年的軍費預算,表面上看似達到了整個大明財政的百分之十七,然而實際上也就是五百萬兩左右,相比於十分燒錢的軍械研發費用,五百萬兩的軍費預算還真就連個屁都算不上,更別說還要用來支付其他亂七八糟的軍用開支。
所以,面對著各處都需要花錢的地方,別說是三千萬兩白銀,就算是三萬萬兩白銀,估計也能花得一文不剩。
像大明國庫原有的二百萬兩白銀,其實在名義上已經完全不屬於大明國庫所有。
那是用來應對比如像地震、海嘯、山崩之類的突發災害的,除非到了明年的時候還沒用上,才會做為上一年的結餘,注入國庫當中做為下一年的儲備。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忽然從歐羅巴蠻夷們手裡賺來了三百多萬兩白銀,朱勁松這個皇帝能不高興?
只是朱勁松高興了,劉懷文這個大明財政體系的扛把子卻是一點兒都高興不起來——
自從知道了國庫裡有了三百多萬兩銀子之後,先是代表了軍方系統的朱二旦跟劉鶴鳴、劉二牛等人一起找上門來,表示想著這三百萬兩銀子去打天下,接著以曾誠為代表的文官體系也跟著找上了門來,表示需要拿這三百萬兩去蓋學校或者修橋鋪路。
總之就是每一文錢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氣的劉懷文這個大明財政部門扛把子甚至想要拿刀砍死那些跑來要錢的混賬王八蛋們——
去年收上來的三千萬兩銀子還沒捂熱乎就被這些王八蛋弄走了兩千八百多萬兩,剩下二百萬兩作為應急之用,現在這些王八蛋又盯上了剛進到國庫的三百萬兩?
而更讓劉懷文絕望的是,像曾誠他們那些文官體系的倒還好說一些,但是像朱二旦跟劉鶴鳴他們這些軍事體系的殺才們,明顯就是受了朱勁松這個皇帝的指使才跑來要錢的。
彼其娘之!
要是把這三百萬兩都支應出去,萬一再碰上點什麼事兒,國庫真就得空得跑老鼠了啊混蛋!
連踹帶罵的趕走了朱二旦跟劉鶴明、劉二狗等人後,劉懷文一邊吧嗒著旱菸鍋子,一邊罵罵咧咧的對一眾手下吩咐道:“以後再看到他們過來要錢,就直接關門放狗,咬死一個算一個!”
“他孃的,當老子不知道他們手裡還有錢?這又不是年底,撥給他們的五百萬兩銀子,起碼還得有二百萬兩沒花出去呢!”
“皇上想打仗,讓他拿內帑的銀子打去,反正國庫裡這三百萬兩銀子得留下來應急。”
但是吧,劉懷文顯然不知道有個定律叫做墨菲定律——越擔心發生什麼事情,那麼這件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