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朱勁松已經成了大明第二十一代皇帝,那麼其他地方不說,山東和河南這兩個歸屬於孟良崮造反集團治下的地盤肯定是不能接著用錢聾五十年這種年號了。

年號這種東西是漢武帝首創,漢武帝親自明令頒佈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後來追封的始創年號則是“建元”,其後成為定製,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十四個年號,明朝的皇帝們大多都是一人一個年號。

現在到了朱勁松這裡,自然也該挑一個好聽一點兒的年號,畢竟年號這東西不是隨便取的,基本上都有著其美好寓意在裡面。

像永樂,其寓意就有“江山永固,萬民安樂”的寓意在裡面,像正德這個年號則是有“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的意思在裡面。

當然,年號這種事情也不光有好的一面,另外一面則是很讓人頭疼。

比如永樂,跟“長樂”是同一個意思,而唐朝有個長樂王李幼良被冠以皇叔篡位的罪名,遭到後人唾棄,所以策劃給朱棣上“永樂”年號的人,也未必沒有譏諷朱棣皇叔篡位的意思在裡面。

至於後世的沙雕網友們解讀起來那就更讓人歡樂了,甚至還有人以為年號是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來取的。

比如正德這個年號,很多人都理解為明朝的大臣們覺得朱厚照德行不正,所以才讓他“正德”。

實際上,真正缺什麼補什麼的年號也真實存在,但是那些年號基本上都是我韃清用過的,比如溥儀就曾經用過一個“康德”的年號,跟大明沒什麼關係。

除此之外,還有像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年號神龜、北周靜帝宇文闡用過的年號大象,這些年號擱在當時確實沒什麼問題,但是放後世那不就是神獸成群了嘛。

還有什麼“保大”、“萬歲通天”、“天賜禮盛國慶”之類的,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取年號這事兒並不像沙雕網友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一般都要考慮到這個皇帝是怎麼回事兒。

比如想要證明這個皇帝是受命於天、王朝正統,比如希望在這個皇帝的治理下能夠江山永固、繁榮昌盛,比如表示新朝伊始、永珍更新,再比如歌頌文治武功、品行德操。

像朱勁松這種情況就很令人頭疼。

受命於天、王朝正統能夠挨著邊,畢竟他承繼的是大明的帝統,用個授、應、啟、命之類的完全可以;要說新朝伊始、永珍更新也沒問題,畢竟大明已經亡了一百多年,用個繼、開、初、始之類的也沒問題,但是朱勁松的文治武功、品行德操也擺在那裡,用個隆、德、武、昌之類的字也沒毛病。

所以,面對著“承明”、“興明”、“元始”、“開皇”、“始元”、“永初”、“至德”、“廣德”之類的年號,朱勁松這個大明新皇也很頭疼。

更讓朱勁松感覺憋屈的是中興這個年號被南朝齊和帝蕭寶融用過,魏後廢帝元朗也用過。

總不能直接叫“洪興”吧?以後出門跟人打仗叫開片,跟人談判叫講數,再動不動就來一句尖沙咀是我罩的?

一怒之下,朱勁松乾脆放棄了選一個年號的想法,直接掀桌子不玩了——既然沒有好聽的年號給朕用,那朕乾脆把年號給廢掉,大家以後都沒得玩。

反正年號本來也就是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最主要的作用一是讓老百姓知道坐在龍椅上的是哪一個,另外就是可以作為表示年份,像劉恆沒有年號,也沒耽誤他“孝文皇帝”的諡號。

為了有利於日後子子數數們的紀年方式,也為了方便全球化,朱勁松直接選擇了黃帝紀年的方式,即以史書上記載的黃帝登基為皇帝的那一年為“開元”元年。

按照公元紀年法,根據推算,軒轅元年即公元前2697年,所以錢聾五十年換算成黃帝紀元,應該是1785年再加上2697年,是為“開元”四千四右八十二年,即開元4482年。

至於會不會因此而冒犯到黃帝他老人家,朱勁松覺得根本就沒那個可能——誰家老祖宗會嫌棄自家的子孫後代?就算黃帝他老人家再怎麼生氣,也不至於一道天雷下來吧?

《女總裁的全能兵王》

當然,之所以會選擇黃帝紀年的方式,其實除了朱勁松沒找到一個喜歡的年號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傳承。

只要朱仲楉這個大明皇帝認準了黃帝紀年,那麼自黃帝之後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週三代就成了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