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就是,張遼能否堅持到程昱攻打完安陸,再來解救他的那個時候;

還有一個就是,安陸能否堅持到魏延打敗張遼之後的援軍。

兩者不管哪一方更快,都可能直接決定了戰局的走向!

這已經和戰略戰術基本上沒有太大關係了,只看兩軍戰鬥力究竟誰更勝一籌了!

.....

至於張遼...

他現在的情況很不好!

他帶著五千士兵作為先鋒軍,逢山開山,遇水填水,然而卻在安陸登陸的時候遇到了埋伏。

當漫天而來的箭雨席捲而下的時候,張遼只來得及喊出一個字。

“御!”

然而這突然的襲擊,張遼都反應不過來,更何況手下的將士們?

看到手下將士們一個個被射殺,倒在了登陸的路上,張遼的雙眼變得通紅。

“舉盾!”

“舉盾!”

等到幾波箭雨過去,趁著這箭雨停止的空檔,張遼連忙大喊道:“衝過去,貼近!”

“站穩陣地!”

不得不說,張遼的每一個抉擇都相當明智,也辛虧是這種久戰之將才能在這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上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一開始魏延的齊射,若是沒有用盾攔截,恐怕第一波箭雨就得損失上千人;而等到箭雨停歇,若是張遼沒有選擇衝鋒,反而是據江以守,那個時候魏延要是把弩隊調撥上來,恐怕這五千人估計沒有幾個能活著站在戰場上。

眼下張遼趁著箭雨的空檔,命令將士們和魏延手下戰作一團。

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饒是魏延,都不敢下令繼續放箭,唯恐傷及到自己人!

而弩隊則也因此失去了他的作用。

倒不是魏延不願意一開始就派弩隊上去,要知道雖然這幾個月弓弩的射程、射速又被江陵的那些工匠們改良過。

但是相比於箭矢,弩箭的射程遠遠不如,它只能在近戰上面最大化的發揮作用。

當張遼的前軍和魏延手下計程車兵交手之時,尚在水中登岸計程車兵也開始緩緩登岸,隨著張遼站穩腳跟,魏延突襲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弱。

要知道,魏延本身帶計程車兵並不比張遼多多少,所以出其不意打了張遼一個措手不及之後,若是沒有擴大戰果,那就...

幾乎很難在剿滅張遼了!

但是張遼想就這樣突圍也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