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軍隊操演(第1/2頁)
章節報錯
...
“多謝江主簿,多謝江兄弟,你看我這...我就是粗人一個,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
“雖然上面給我任務了,但是你放心,既然兄弟你夠意思,那我也不能忘恩負義,對外你就把我當做敵人,但是對內你就是我兄弟,你只要吱一聲,我都聽你的,如何?”
雖然徐四是武將,但是江寧曉以利害之後,他也緩過勁了,這任務明顯損人不利己啊,除了給自己結仇,沒啥油水可撈啊!
怪不得那三兄弟和如花都無動於衷,自己還傻呵呵的主動去攬。
不過有得必有失,現在自己和這江寧關係更親密了不是。
徐四也看出來了,眼前的人雖然年歲尚小,但是絕對不一般。
江寧沒有作聲,不停的啃著自己的大拇指,這是前世留下了的習慣,每當他陷入思考的時候,總會不自主的啃手指。
而徐四不停的獻殷勤,卻沒有得到江寧的回應,氣氛也瞬間冷了下來。
就在這時,外面突然傳來了緊急的擂鼓聲。
“咚~”
“江小哥快走,校場擂鼓了,三通鼓畢未到者,皆斬!”
江寧沒有含糊,立刻穿上剛發的盔甲,拿著剛發的盾牌和短劍,就跟著徐四去校場集合了。
這可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如果鼓聲停還沒有到的話,是真的會砍頭的。
三通鼓大概也就是現代的十五分鐘多一點,而從營房到校場空地,也就幾百米的距離,跑步去估計也就三四分鐘,時間完全來得及。
第二通鼓聲剛停,江寧就跟著徐四到校場站定,這裡就能看出區別了,徐四跟李如花拿著大盾在前,三兄弟拿著長矛站在後排,這一伍隨時可以脫離大部隊成為獨立的作戰小分隊。
而江寧拿著一柄大劍就站在旁邊。像他這樣的人,周圍還有不少。
而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了這時候的軍隊結構了,這時候軍隊編制比較混亂,但大體還是一致的。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記載:凡立軍,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烈,(烈有頭)二烈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五火為隊,(五十人,有頭)二隊為官,(百人,立長)二官為曲(二百人,立侯,二曲為部(四百人,立司馬,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為裨(千六百人,立將軍,二裨為軍(三千二百人,有將軍、副將軍也。
這種說法很難證明為某時期、某部的具體編制,雖不見得準確,但大致上可反映漢及三國時軍隊編制的清況。
而每次作戰,正兵和輔兵大概1:3左右,這還不算其他的勞力、運糧部隊等。
江寧此番就是被安插在這一伍裡面的那個收割人頭記功的存在。
當然,這一人不僅要割人頭,還要隨時在這一伍有人死的時候頂替他的位置。
所以江寧不僅拿著盾牌,腰上還挎著短劍。
江寧現在才十三歲,加上盔甲,裝備都有三四十斤,還沒走兩步,他就已經受不了了。
唯一感到幸運的是,他的盾牌比起徐四和如花的,小上太多,而且更加輕便,不然恐怕他連抱都抱不動。
終於三通鼓畢,所有人都在校場集合,不像前世我們想的那種筆直筆直的方陣站好,而是一伍一伍的站在一起。
雖然沒有方隊的整齊度,但是因此而小看他們戰鬥力是非常愚蠢的。
正午時分,太陽火辣辣的炙烤著大地,看向遠處的地面,熱浪都在不斷的上升,昭示著此時的炎熱。
江寧穿著厚厚的盔甲,拿著二十幾斤重的盾牌,腰上還彆著短劍,就這樣一直站著。
直到快一個時辰,才看到校場臺上有一位將軍模樣的人一步一步從臺上走了下來,江寧能夠感覺到,他在巡視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