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自從那一日,梅花宴後,不覺又過了幾日。期間倒是沒有要事發生!

只是賈璉當日由感而作的一首《丈夫歌》,還有一首《飛雪梅花詩》。不知怎麼的就流傳了出去,再一次讓大周永隆六年的冬日泛起了一點點波瀾!

從京城開始,沒過多少時日,便已經傳唱到了江南之地,九邊之土!

整個大周朝的男兒們,針對於賈璉這這兩首詩歌,展開了激烈的碰撞和討論!尤其後一首,在江南之地,那更是成為了今年的頭寵!

不僅是那些文人士大夫們,開始傳唱,甚至於那些青樓楚館之中,也是盡聞“飛雪迎春到”之聲!

尤其是被幾個有心人解讀之後,正式成為了賈璉同情大周朝底層勞苦大眾,以及去年江南江北受災百姓的託物言志!

再配合前一首的大丈夫之歌,可謂相輔相成,一個心懷天下,安民濟世的風流丈夫形象,居然在老百姓的心裡有了那麼點苗頭!

主要這兩首詩歌也不是什麼特別晦澀難懂的。前者丈夫歌,豪情萬丈,大丈夫之志,簡直不言於表,後者飛雪梅花詩,更加襯托出心懷天下的默默奉獻精神!

甚至後來,皇帝聽聞了這兩首詩歌,主觀意向的進行了解讀。還當眾嘉獎和表揚了賈璉,號召朝廷百官向賈璉學習。

學習賈侯那種:“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燦爛時,她在叢中笑!”的大無畏奉獻精神!當然,這都是後話!

當然這種事情一出,誇讚吹捧者有之,暗中鄙夷汙衊者也有,一時之間盡顯大周朝官場的風氣!

那日熱鬧過後,賈璉依舊就開始了,每日三點一線的枯燥生涯。每天不是在西山大營,就是在兵馬司衙門。

如今已到臘月,眼見得沒幾日便要過年了!若是按照後世西方公曆算的話,早就屬於永隆七年的歲月了!

不過大周朝行的,依舊是傳統陰農曆,所以要到新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皇帝才會加元!所以現在依舊屬於大周永隆六年!

不覺已經到了臘月初六,過兩日便是臘八了!因為定鼎長安,受關中之氣,得秦川之俗。朝廷對於臘八節還是有所重視的!

甚至等到當天,在京的所有王公卿貴,百官大臣。四品及以上者,全部都要到皇宮,等待著隆和宮裡的皇家特供臘八粥!

當朝永隆皇帝,還是王爺的時候就樸好佛學,而臘八節,其中一個傳說,便是根據佛教的傳說演化而來的!

所以等到他登基之後,便在曾經的王府,也就是現在的隆和官前官前,架了一口大大的銅鍋,專門每年用來熬煮臘八粥的!

如此一來大周永隆一朝,喝臘八粥之風已普及全國各地,北方尤甚,其花樣之多,排場之大,令人歎為觀止。

要說這口大銅鍋,重七八千斤,大得嚇人;口徑直達兩米,寬得驚人,深度為一米五,深得怕人。令人看了,無不咋舌。這恐怕是世界上僅存的最大銅鍋了。

皇帝如此,作為未嘗沒有拉攏人心的緣故。畢竟當年上位,手段並不怎麼光彩!

有了這麼個大鍋,每年都是一次和朝中百官加深感情的機會。帝王御下之道,本就是雷霆雨露,一概同行!

煮這個粥,自然也是十分講究的。畢竟也是代表了朝廷的臉面!賈璉還特地去了解過一下:

每年一到臘月,朝廷的內務府就要準備好各種熬粥的原料,其中僅雜糧一項,就有小米、黃米、江米、高粱米、薏米、菱角米、蓮米等;乾果一項中,就有紅棗、栗子、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榛子仁、桂圓、葡萄乾、青紅絲及果脯等。

據宮志《大周隆和紀要》記載,每鍋粥要下小米十二石,雜糧、乾果各百斤,其他原料配比也有定數,而且要根據火候需要按順序下鍋,十分講究。

所以,熬出的臘八粥不僅非常好吃,而且色澤鮮美。

這本書是從大周永隆元年就開始流傳於世的,每年都有更新,上面基本都是記載了一些永隆皇帝崇佛禮道,敬天愛民,心繫百姓的歌功頌德之詞!

每年的臘八,也必定是這本書上要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的也是透過這個東西,拉近皇帝和百姓的距離!

創造一個親近百姓的明君形象,這東西也是一種輿論宣傳,不得不說還蠻有用的!

每年到這天,最新一年的巜隆和紀要》補敘。就會在臘八節的第二天,見諸於各州郡邸報,緊接著發印民間!

其實歸根究底,耍的還是君民同樂的那一套!不得不說,終歸是陰謀詭計,九子奪嫡,殺出來的皇帝,對於人心的把控,那也是一等一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賈璉,極力的在他面前,做好一個忠臣和孤臣的人設。

利用好了忠直孤臣的人設可以膽大包天,甚至有些肆意妄為。皇帝都會容忍,但都要緊守著那股線,一旦越過了,面對這一位,賈璉也難免有些頭疼!

這種粥在熬製時,還有一套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