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小六問自己什麼時候去香江,李達康馬上陷入另一段回憶當中.

這個時候的他,被一種不可名狀的情緒包圍,連對方什麼時候離開的都不知道。

李達康在大學讀的是土木結構,也就是俗稱的“工民建”,而他所就讀的東大,在土木建築專業方面相當牛,是妥妥的王牌專業。

東大的土木建築牛到什麼程度?

如果單說建築專業,國內排名第一的是北邊的清華,而如果單說土木專業,這年頭的老大則應該算是隔壁的同濟。

但後世很多次的大學專業學術評估,清華的建築專業是“A+”,土木則是“A”。

同濟的土木專業是“A+”,建築專業只有“A”。

國內唯一一家“雙A+”的985,其實也只有李達康就讀的金陵東大而已。

大家都知道,土木建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想要培養一名合格的工程師甚至施工員,那就必須給學生一定的實踐機會,所以國內的大學,大凡只要是這個工民建專業,可能從大二開始,就必須安排學生去實習。

前世的李達康,他在大三下學期的暑假,就獲得一次去香江實習的機會。

更準確的說,現在是6月30號,如果事情沒有發生改變的話,他將在3天之後,就要到香江去實習了。

那次的實習很特別,基本不帶不誇張的說,那一次的實現,對李達康上輩子的人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整個事情的過程是這樣:

首先作為一名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李達康是怎麼獲得去香江實習的機會呢?

這並不是因為李達康的家庭背景。

李達康的父親是一名轉業軍人,目前在家鄉那個貧困縣城當一名普通機關幹部,位既不高,權也不重,而李達康的母親是縣一中的一名普通中學教師,所以以他的原生家庭,不僅沒有這種資源,其實也沒這種能力送他去香江實習。

其次也不是因為李達康在學校裡的表現。

整個大學四年,李達康的成績雖然不錯,他幾乎每個學期都能獲得獎學金。

但在東大這種學風還算不錯的985,他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並沒資格稱為學霸。

其次,李達康也不是什麼學生幹部,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非常普通,沒有任何值得稱道之處。

比如他雖然每年都能獲得學校的獎學金,但基本都是以三等獎學金為主,偶爾能那一兩次二等,至於一等獎學金和學校其他重要大獎,這些完全和李達康無緣

在如今這年頭,在東大這種985,其實真正的學霸,大多都是立志出國深造的那撥人。

比如就在李達康所在的土木系,他們班一共36位同學,假如考進班裡前3,基本就有機會獲得一等獎學金(正常情況通常只有一個,但如果幾個學霸都考得非常好,門門功課都達到學校認定的優秀,那麼對這種學校的王牌專業,一等獎學金獲得者可以擴充到三人)。

獲得全班4到6名,就有機會獲得二等獎學金。

只要考進班裡前10,那一個三等獎學金就肯定沒跑。

李達康的成績長期徘徊在班級7到10名,偶爾能進入前6,但從沒進過前3,所以他整個大學四年,也就只獲得2次二等獎學金而已,從來不知道一等獎學金是什麼滋味。

班上排名前5的那幾個學霸,後來幾乎個個都出國留學。

這些人要麼真的只是單純想去國外深造,要麼就是以當一個香蕉人為目標。

但無論是那種情況,這些人確實要比一般人更用功,反正李達康考試是考不過他們。

李達康倒是沒想過出國深造的事情。

不是因為別的,是他的家庭條件不允許。

他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父母也只是普通公務員,兩人的經濟收入非常有限。

不僅如此,他們家庭還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兩邊有四位老人要贍養,李達康自己也是三兄弟。

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哥哥李達賢比他大兩歲,去年剛從西工大畢業,目前在申城一家科研所工作。

弟弟則叫做李達智,比李達康小三歲,今年剛剛考進京城的北理工。

所以完全可以想象,在如今這個年代,像他們這樣的家庭,連續供3個小孩上大學,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

雖然這年頭的大學還沒有擴招,學雜費也和幾年之後完全不能相比,但經濟上的捉襟見肘顯而易見。

李達康記得自己剛來金陵的時候,雖然沒有慘到像京東大強子東哥那樣,背上幾百個雞蛋,然後把現金縫在內褲裡跑去京城上大學。

但情況其實也差不多。

最起碼對於李達康來說,在大學的前兩年,他是屬於那種在食堂點份稍微貴點的菜,心裡都要好好掂量掂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