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就這,謝謝您嘞師傅。”

透過和計程車師傅的一番閒聊,李達康其實就鎖定目標了

京城二鍋頭酒廠老廠區的那塊地,這就是他下一個目標,也是康如公司進軍京城房地產市場的第一步。

於是在和曾老師回到酒店之後,李達康馬上就琢磨開了,他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竭力搜尋前世的一些記憶,思考自己要怎樣做才能夠拿下酒廠那塊地。

只不過梳理過記憶以後,李達康微微搖頭

關於老潘這個人,還有他創立的的“中國SOHO”,李達康當然是還記得很多資訊,有些記憶甚至還算是印象深刻,然而這些記憶基本都是大路貨呀,充其量也就度娘授索水平。

而這樣的記憶,對現在想拿下那塊地沒有任何作用。

比如老潘,他大學畢業後好像是先到石油部工作,然後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和一幫人跑到鵬城和瓊島一帶廝混。

尤其是在瓊島,大概在九零年還是九一年,老潘高息借貸一千多萬元炒地皮,然後就在那波經濟熱潮中,老潘運氣相當不錯,半年多讓他賺了一千多萬元。

當時的老潘頭腦還是很清醒,這第一桶金到手,他立馬收手不幹,馬上就來到京城,大概在92年左右,他和幾個合夥人在京城共同創立“萬通”

這是國內地產業還處於萌芽期的時候,當時很有點名氣的地產公司。

就是依託這個“萬通”,老潘在京城開發出一系列房地產專案,包括什麼“新世界廣場”,還有“新城國際”等等。

然而這些其實都是小打小鬧,並沒幫老潘賺到多少錢。

有江湖傳言,老潘真正發跡的肇端,那是他有一次到京城下面的一個縣,然後就在那個縣政府食堂吃飯的時候,偶然聽到當時的京城市,給了那個縣四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

然後老潘施展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獲取了其中之一,這才讓他的腰包真正的鼓起來。

這個說法在江湖上傳得神乎其神,但李達康個人一直半信半疑,並且在他看來,這個其實也不是重點。

因為無論老潘有沒有拿到那個指標,這都不是他成名的關鍵。

老潘真正在國內地產界揚名立萬,並且建立起他的江湖地位,那還是靠京城CBD的那個“建外SOHO”。

沒錯,就是李達康現在看上的京城二鍋頭酒廠的那塊地。

在真實歷史中,老潘在拿下那塊地後,很快推出的新一代SOHO產品,這個專案由一個RB著名建築師擔任總體設計;建外SOHO的總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建成後總戶數超過3000戶,該專案位於國貿正對面,是整個京城CBD最大的高檔專案之一。

這個專案有多牛?

在真實歷史中2002年的時候,老潘的“建外SOHO”一期,其總銷售額就達到20多億,以遙遙領先的成績位列當年京城第一。

並且根據當時的統計,當時京城的十大樓盤銷售總額,佔整個京城市全部樓盤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而老潘的建外SOHO,銷售額又佔這十大樓盤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

也就說老潘一個人,當時就佔到整個京城市房地產市場份額的十六分之一。

“…….要打通哪些關節,才有可能從老潘手中把那塊地搶過來呢……”

檢索完以上這些資訊之後,李達康開始思考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剛剛檢索的這些資訊沒用,對拿地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