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康之所以會升起這樣的念頭,是和徐家彙這塊地的命運有關。

作為穿越者,李達康還是知道的,真實歷史中的這塊地,一開始是被一位“港商”拿下。

那位“港商”是被李黃瓜介紹到大陸來的,並且他拿下那塊地,也就只花了2000萬(大家算算,這基本就是申城政府給出的拍賣底價)。

不過等到李達康穿越的前一年,也就是真實歷史中的2020年,那塊地卻又被申城政府給收回了。

政府收回的原因很簡單,那塊地被長期擱置,那位李黃瓜介紹來的港商開發了一期不到2萬平米後,剩下的接近5萬平米,他20多年竟然一直不動,這當然已經嚴重違反國家相關規定(正常是5年不開發就收回,他一擱就是20多年,政府已經對港商很客氣了)。

那麼這位港商是出了什麼事嗎?是遇到了什麼意外嗎?

當然沒有。

那傢伙不僅沒遇到什麼意外,20多年一直過得很滋潤。

他20多年乾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拿徐家彙那塊地做文章,到資本市場講各種各樣美麗的故事,最後還把自己公司的市值做到了400多億。

嘖嘖嘖,2000萬拿塊地,最後吹出一個400億的泡沫,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想問題,這也難怪他遲遲不肯開發。

在國內的地產發展史中,這個真實的故事當然是個特例,但卻極為典型,李達康認為非常具有代表意義。

首先大家要理解,這傢伙開發了一期之後,他為什麼後面就不願開發了?

這裡的邏輯是這樣的,先幫那個港商算筆賬:

考慮到“容積率”等問題,按照他每平米1000的地價計算,然後蓋房子的成本也算成1000一平米,這樣總成本是2000每平米。

等他兩年之後把房子蓋好賣完,算他以4000每平米出售,這樣開發了2萬平米,他一共是賺了4000萬。

然後等到他一算賬,他當時覺得這尼瑪不對呀,現在兩年過去,連剩下那些地的地價,現在就已經值一個多億了,並且根據國內的形勢,這申城核心區的地價明顯還會瘋漲。

辛辛苦苦幹2年才賺了4千萬。

更重要是把房子賣完後,前面2萬平米土地就已經不屬於自己了。

那麼站在一個商人的角度,他願不願意把剩下5萬平米繼續捂在手裡?

這就是做房地產最基本的套路,還是那句話:房地產房地產,雖然“房”在前“地”在後,但只要經過最初的起步階段(國內2000年前就算起步階段),那麼永遠“地”才是核心。

這個行業所有的暴利,所有的不公平,所有的亂象,包括所有衍生出了的腐敗,九成以上都是圍繞土地來展開。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像以上說的這個套路,主要就是香江人帶到大陸來的,國內的開發商反倒是比較少見。

這倒不是說國內的開發商就更好,而是現實的具體情況不同。

首先一點,在現如今,國內地產商還是是國資背景為主,而國資最起碼的一個好處,就是相當更守規矩。

比如國家規定拿地5年之內必須開發,那麼面對這種擺在明面上的規定,沒有哪個國企老總會去違背的,誰違背誰是傻瓜,純屬給自己找不痛快。

至於國內的民企,由於過去沒有底蘊和積累,其實是沒有資格玩這種套路。

大多數人在拿到一塊地後,都想著早點開發早點賣完,讓自己前期投入的資金早日回籠。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國內的地產商又發展出另外一種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