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這篇文章有點難寫,自己想當一次文抄公的難度極大,這讓李達康有點鬱悶了。

坐在圖書館裡想了一會後,李達康卻是還不死心,因為他知道,在社會科學領域,帶點預測性質的“前瞻性”文章,要遠比“總結性質”的文章逼格高很多

一如提出“收益遞增理論”的那個愛爾蘭人布雷恩.阿瑟,他在1987年剛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根本就得不到主流經濟學界的認可,大多數人認為這根本就不是經濟學,當他到外面去演講的時候,也曾經收到過無數板磚,很多經濟學家對他狂噴:

什麼,你竟然敢說經濟不是均衡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資訊時代到來,大家發現資訊時代的一些經濟現象,用傳統經濟理論根本解釋不了,只有用他的“複雜經濟學”理論才能合理解釋,這才把他推上神壇

在李達康穿越的時候,這個布雷恩.阿瑟雖然還沒有拿過諾獎,但所有人都公認,他拿諾獎是遲早的事。

不僅如此,一些過去已經拿過諾獎的經濟學家,都慢慢成為他的粉絲,甚至自稱是他的“門下走狗”。

李達康現在想寫的這篇文章,其實也有那麼點意思。

有趣的是,這篇文章的原作者,其實並非正統學經濟出身他算是李達康的同行,畢業於國內“建築老八校”之一的重慶建校,當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其實還是體制內一位官員,在南方某城市擔任規劃局的局長。

應該也是和這個有關,所以他的文章發表之後,受到當時國內很多主流經濟學家的猛烈批判,尤其是國內某研究西方“新自由經濟”的學術山頭,那更是赤膊上陣,什麼“一批”,“二批”,“三批”…….最後直接到了“十批”,用一系列反駁文章想把他那篇雄文駁倒。

然而雄文就是雄文,是金子總會發光,真正的真知灼見是批不倒的,當時隨著爭議越來越大,那篇文章卻越來越得到認可,也有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給那篇文章站臺,並直接影響到後來一些房地產政策的制定。

一篇“總結性”文章尚且如此,所以李達康完全可以想象,假如自己現在就把它弄出來,變成一篇“前瞻性”文章,那引起的爭議絕對要遠超後世。

不過對於這個,李達康卻是一點都不怕。

畢竟現在已經是98年了,就算這篇文章要到10年之後才被人認可。

嗯,那個時候自己也才剛剛30出頭,嘖嘖,如果30出頭就成為一名“經濟學大師”,李達康想想那個畫風簡直不要太美。

正是因為有“經濟學大師”的誘惑,這讓李達康下定決心,再難也要把這篇文章給弄出來,既然沒法完全照抄,那乾脆先把大綱列出來好了,有人家的珠玉在前,不現在應該說是“珠玉在後”,李達康就不相信花個一個學期時間,還不能把後世的一篇文章改好。

李達康定了定神,首先寫下自己這篇文章的標題:

在國內發展房地產,一定要注意其金融屬性

這就已經和原標題不同了,真實歷史中那篇文章的標題是這樣:

是土地財政幫助咱們國家崛起完成原始積累。

嗯,考慮到“原始積累”這種提法有點敏感,也容易讓咱們中國人感到不適,所以李達康就稍微改變一下。

這一改變李達康的靈感就來了,他開始奮筆疾書:

“……房地產房地產,雖然“房”在前,“地”在後,但各國的房地產發展史都證明,在這個行業當中,在經過最初兩到三年的起步階段後,永遠是土地才是核心,和土地相比,上面的房子反而微不足道……”

“……眾所周知,公共服務是城市土地價值的唯一來源,城市不動產的價值,說到底,就是其所處區位公共服務的投影。無論城牆,還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務都需要大規模的一次性投資。傳統經濟中,一次性投資的獲得,主要是透過過去剩餘的積累。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大型公共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巨大的一次性投資,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主要障礙……”

“……突破性的進步,來自於近代信用體系的創新。透過信用制度,未來的收益可以貼現到今天,使得資本的形成方式得以擺脫對過去積累依賴,轉向預期收益。信用制度,為大規模長週期的裝置和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可能。技術進步和信用制度的結合共同啟動了城市化與工業化,使得後兩者成為伴生的經濟現象…..”。

“……只有資本才能為資本作抵押。信用制度的關鍵是如何獲得“初始信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啟動,都必須跨越原始資本的臨界門檻。一旦原始資本積累完成,就會帶來持續稅收。這些稅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資,自我迴圈,加速積累……”。

“……城市化模式的選擇,說到底,就是資本積累模式的選擇。不同的原始資本積累方式,決定了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歷史表明,完全靠內部積累,很難跨越最低的原始資本門檻。強行積累,則會引發大規模社會動亂。因此,早期資本主義的原始資本積累,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掠奪完成的。幾乎每一個發達國家,都可以追溯到其城市化早期階段的原罪,那麼咱們國家呢?很明顯不能走這條道路,所以咱們國家的發展,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特點,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