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完會的幾天後,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了風火輪的相關訊息。

當然,大部分都是唱衰的言論。

“蛇精病吧,燃油車都沒弄明白,現在居然想著造電動車?這小子估計就是個騙子,我在這裡插個眼,這孫子鐵定以詐騙罪被抓。”

“真的不知道官府怎麼想的,這種高中都沒畢業的渣滓,怎麼能讓他造車呢?難道真的背景這麼牛逼?”

“我覺得,他說得這個新能源車能夠解決一部分能源問題,是一個不錯的構想。”

“樓上的,鐵定沒讀過書,在這裡貽笑大方了。”

“...”

除了這些網路上一片倒的唱衰言論,也有一些專業人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通濟大學的汽車教授王源東寫了一篇專業文章《新能源十問》,這十個問題都是從專業角度,看待陳亞之的新能源造車問題。

陳亞之對著首席技術總監梁非凡道:“《新能源十問》這篇文章,你看了嗎?”

梁非凡道:“看了,寫得很不錯。提出的問題都比較專業,這些的確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

陳亞之翻開筆記本,他將那十條都逐一記了下來:

一問,成本問題如何解決?電動汽車成本高昂,尤其是電池造價極其昂貴,因而電動車極其不經濟。譬如說,日產的凌風比日產的維薩要貴,但是充滿電,行駛里程去只能到後者的四分之一,效能並不優越。

二問,續航問題如何增長?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目前市場上最長的是120公里。這個續航里程,還沒有計算通勤路況和開空調的情況。如果計算上,估計連一半都沒有。

三問,充電時間如何縮短?我們去加油站加油,遇到高峰期,排隊最多二十分鐘,加油滿箱也就五分鐘。但是一輛新能源車,光是充電時間至少要五六個小時,這個時間委實太過漫長。

四問,充電樁如何建設?市區裡,加油站幾乎是每隔十公里便有一家。高速路上,每五十公里也有一個加油站。因而,燃油車在做長途旅行時,是不需要擔心燃油消耗的問題的。

那麼新能源汽車要如何解決長途旅行呢?拋開這個問題,新能源汽車能不能跑高速都是個疑點呢?長途旅行至少二百公里起步,新能源車滿電續航里程一百二十公里,逗笑呢。

五問,極端環境時,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穩定性如何增加?眾所周知,目前我們使用的汽車電池,在嚴寒環境下,耗電會比常溫時要快。

而且,在炎熱的夏季,電池若是過熱,發生鼓脹,甚至起火爆炸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這已經威脅到駕駛員的人身安全,不可甚而查之。

六問,汙染問題依舊存在。在風火輪汽車公司釋出的商業目的中,明確提出,當前的新能源問題能夠有效緩解汙染問題。

但是,這不過是轉換了汙染排出口而已。新能源汽車以充電為主,的確減少了汽車的汙染排放。但是新能源汽車的電能,則是來自發電廠。

發電廠倘使以燒煤為主,那麼汙染問題不是一樣存在嗎?

七問,風火輪要如何進行盈利?當前,國內主要是以燃油機為主,所有的產業鏈也是圍繞著燃油機來開展。

那麼在沒有供應鏈的情況下,風火輪是打算以一己之力創造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嗎?

如果風火輪真的打算這麼做,那麼風火輪就不要想著盈利了。

想當年,我國為了建造完整的工業體系。那是傾全國之力,靠著幾代人餓著肚子,才終於打造出了完整的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