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首級(第2/2頁)
章節報錯
雖然王琳投靠了北齊,但是他對陳朝的仇恨卻從未忘記,他一直在等待反撲的機會。
就在吳明徹北伐進軍之時,王琳便追隨尉破胡,一同到了前線作戰,王琳事先勸說尉破胡要提防吳明徹的軍隊,不可輕易開戰,最好用長遠的計策來對付吳明徹。
事實上,尉破胡把王琳的話當成了耳旁風,最終,十萬北齊大軍潰敗,王琳單騎突圍,僅以身免。
王琳逃脫之後,便被北齊安排駐守在了壽春,任務就是抵抗陳,但是,吝嗇的高緯沒有給王琳一兵一卒。高緯想,不是聽說王琳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嗎,那你就自己募兵吧,肯定有人幫你打仗,我就不給你派兵了。
很快,吳明徹的軍隊打到了壽春,王琳寡不敵眾,根本無法正面交戰,只能據城而守。
但是,這難不倒吳明徹,吳明徹很快想出一個辦法,這個辦法雖然老套但卻實用——水淹。
一時間,壽春城內的百姓,死了有十分之六七,再加上水腫的人,那更是不計其數。
不過,北齊對王琳也沒有坐視不管,派出了一位叫做皮景和的將領來支援壽春,士兵人數有幾十萬。
然而,皮景和卻在壽春城三十里外的地方駐足不前,原因很簡單,他怕吳明徹。
陳朝軍隊也慌了,看著皮景和的幾十萬大軍趕到,壽春城卻遲遲無法攻克,前有堅城,後有救兵,陳根本無法應付。
吳明徹卻並不緊張,他對手下的人說道:“兵貴神速,抓緊攻城吧,皮景和如果要進攻我們,他早就進攻了,也不會一直裹足不前,他肯定是害怕我們,不敢與我們交戰,大家專心攻城就是了。”
吳明徹的判斷非常準確,軍圍困了壽春城三個月,皮景和也在壽春城外待了三個月,硬是不敢前進一步。
王琳以一人之力據守孤城,沒有援兵,沒有糧食,整整守了三個月,最終城陷被擒。吳明徹本想把王琳送到建康,讓陳宣帝來發落,但是,王琳剛一被擒,就接二連三有很多將領為王琳求情。
吳明徹不得已,只好處死了王琳,只因為王琳這個人實在是聲望太高、人氣太高,萬一在押解途中士兵譁變,那就不好辦了。
王琳被殺之後,所有的人,無論士兵還是農夫,認識的人還是不認識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哭聲如雷。甚至有一個老人自備了酒肉前來祭奠王琳,卻只能收斂到王琳的一灘血跡。
王琳的故事並沒有隨著他的死而結束,王琳的頭顱被送到了建康,陳宣帝下令將王琳的頭顱懸掛在健康城的鬧市之中,陳宣帝的這一做法,刺痛了無數人的心。
就在這時,一個人突然站了出來,此人是王琳老部下,叫做朱瑒。
朱瑒向朝廷上表,請求朝廷寬恕王琳,將王琳的首級下葬。朱瑒的上表言辭懇切,陳宣帝最終應允了這一要求,並將王琳的頭顱從鬧市中取下,交還給了朱瑒。
朱瑒帶著王琳的頭顱,來到了壽春的八公山,將王琳的屍首合為一處,風光下葬。參與埋葬王琳的人,除了朱瑒之外,還有數千人之多,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王琳的舊部。
安葬完王琳之後,朱瑒並不滿足,他不僅要為王琳安葬,還要為王琳爭得應有的榮譽,他決定去鄴城,他要向北齊的皇帝討要王琳的追封。
最終,北齊追贈王琳為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諡號忠武王。
王琳如果地下有知,我相信他絕對可以瞑目了,他有這樣一幫願意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死也值了。
每當讀史書看到王琳的故事時,我總是會不經意地想到另外一個英雄人物,他就是楚漢時期的田橫。
秦末,田儋、田橫、田榮兄弟作為齊國後裔揭竿而起,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了天下,此時的田橫手下只有五百人,便一起逃到了海上,居住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這個島嶼後世稱之為田橫島。
劉邦聽說之後,便派使者前去赦免了田橫的罪過,並徵召田橫入朝。
田橫因為此前烹殺了酈食其,無顏面對劉邦,同時也不願寄人籬下對劉邦稱臣,在距離洛陽三十里的地方,自刎而死。
臨死此時,田橫託付他身邊的兩位壯士,讓他們把自己的頭顱送給劉邦,劉邦看到田橫頭顱不禁潸然淚下
而這兩位壯士在安葬完田橫之後,又另外在田橫墓邊挖了兩個洞穴,雙雙自刎,倒在洞穴之中,追隨田橫而去。田橫自殺的訊息傳來,島上的五百壯士痛苦欲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殺殉葬,一齊追隨田橫的亡魂而去。
後世的人給這個不知名的荒島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田橫島,如今它就位於山東即墨的東部海域之上。
看完王琳和田橫的故事,我總是會想起一句古語——士為知己者死。
你遇到過這樣的人嗎?不是愛情,也不是親情,更沒有任何利益關係,而你甘願為他付出一切,甚至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祖珽和他的“空城計”
壽春是淮南的第一重鎮,攻克壽春也就基本意味著,吳明徹已經將淮南之地收入囊中。
皮景和在壽春城外早就待膩歪了,他看到壽春城被攻克,王琳被俘,便立刻調轉馬頭,撤軍而去。
皮景和領軍回到鄴城之後,高緯封賞他為尚書令,又給予了豐厚的賞賜,原因是皮景和沒有損傷一兵一卒,全軍安全地撤退回了鄴城。
領軍外出野營了三個月,對王琳見死不救,然後安全回家,這也算是功勞?也能受到封賞?這真是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結果。
面對意見不同者,陳宣帝選擇了一種簡單而粗暴的方式。陳宣帝當即下令,將蔡景歷貶為豫章內史,從中央貶到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