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結構(第2/2頁)
章節報錯
宇文泰正是利用了這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掃除了建立府兵制的心理障礙。
因此,從一開始,府兵制就帶著濃厚的部落性質。宇文泰以鮮卑族原有的部落組織為基礎作為府兵的基本組織結構,即一個部落首領帶領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唯其馬首是瞻,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將領(即部落首領)姓什麼,他們也要姓什麼,夠狠。
這種組織結構十分熟悉,當年曾國藩就是在類似的基礎上建立湘勇和湘軍,以鄉親、故舊、門生等各種關係為紐帶,把上下級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和整個湘軍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一盤散沙。
&n和Group的區別就在這裡。
為了從精神上撫平六鎮起義對鮮卑人的“傷害”,拉近鮮卑人和上層漢人的關係,宇文泰還用了一招封建帝王經常使用的伎倆:賜姓。
一提起來賜姓,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原姓馬的三保太監鄭和,或“被姓朱”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我們最開始提到,楊堅既姓楊,又姓普六茹。原因就在這裡。
數十年之前魏孝文帝改革,把鮮卑姓氏改成了漢姓,他自己也由拓跋改姓元;現在,宇文泰又把他們改了回來。
不能說誰對誰錯,儘管這個過程看起來是相逆的。改革成功的關鍵是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魏孝文帝和宇文泰,正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所以,他們的改革才被肯定,不僅是當時,還有後世。
西魏恭帝元年,皇帝下詔,那些已經在魏孝文帝時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的貴族重新改回鮮卑姓,本來就是漢姓的,則賜以鮮卑姓,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所以李虎又叫大野虎,比家裡養的更威風一些)、李弼賜姓徒何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他們所統領計程車兵皆以他們主將的鮮卑姓為自己的姓氏。
宇文泰的府兵制大大提高了西魏的戰鬥力,從此能夠真正與高歡分庭抗禮了。
府兵制的實行,還派生出了一個威威赫赫的名詞,成為西魏帝國的頂樑柱,對後世的北周、隋、唐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這個名詞我們將在下一章中仔細瞭解,先記住它吧,否則,這本書就白看了。
這個名詞叫做八柱國家。
宇文泰起用蘇綽整頓內政,又建立府兵制,西魏開始象模象樣起來,至少不必每天擔心被高歡一口吃掉。宇文泰不知道,他這一府兵制影響極其深遠,歷經二百年才被廢止,在由亂世到治世、分裂到統一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到西魏的府兵,則不得不提到八柱國家。就象提到三國開篇,不得不提桃園三結義一樣。
所謂八柱國家,簡單說就是西魏統兵的八大元帥,因為他們的職務都是柱國大將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謂誕生時間並不長,還是在爾朱榮時代。柱國大將軍,聽起來就十分威風,國之頂樑柱。
事實也是這樣,我們曾經說過,宇文泰進行軍事改革,軍隊氏族化,這八大柱國,就是八個氏族首領。
我們先簡要看一下以下這份清單,向這些西魏的大人物們表示一下敬意:
使持節、太師、柱國大將軍、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安定郡開國公宇文泰。但宇文泰主要是負責整個國家當然包括軍事活動的運作,具體是不指揮軍隊的;
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元欣。元欣是西魏皇親,佔有天然的一個席位,更多的是象徵意義,也不實際指揮軍隊;
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隴右行臺、少師、隴西郡開國公李虎。李虎就是大野虎,此人不僅在當時威名遠振,比他更出色的是他的孫子,李淵,後來成為了唐高祖;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李弼。李弼也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他的曾孫在歷史上和小說中均大大有名,就是那位協助楊玄感反叛隋煬帝,後為瓦崗寨的寨主的風雲人物;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北周、隋、唐三朝外戚)。這個人物在西魏八柱國中最為特殊,不僅用兵如神,人如其名,信字當先,他還是那個草莽英雄橫行的糙人時代中一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軍中呼他為“託孤郞”。更重要的是,後世的北周、隋、唐三代皇帝,都有他的骨血:大女兒嫁北周開國皇帝宇文覺,四女兒嫁給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七女兒獨孤伽羅嫁給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可以說,沒有獨孤信,後世的北周、隋和唐就全部斷線;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趙貴。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於謹。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
綜上所述,所謂八柱國家,其實是統帥西魏軍隊的六大統帥,因為宇文泰和元欣是不直接管理軍隊的。
宇文泰的軍事改革初顯成果,西魏軍事力量不再是一盤散沙,他決定向東拓展。關中地域狹小,資源有限,要生存,只有侵略——這似乎也是那個自誕生起就喜歡侵略別國的國家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