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夾擊(第1/3頁)
章節報錯
吳明徹看著蕭摩訶,看著手下的眾將士,幾個月以來,所有的人都跟著自己吃盡了苦頭,不僅沒有取得勝利,甚至最後落入敵人的前後夾擊之中,令自己的軍隊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地,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錯在太自以為是,錯在閉目塞聽,自以為身經百戰,自以為勝券在握,而對別人的勸諫不聽不信,甚至冷言冷語奚落部下的忠言勸告,最終卻是自食惡果。
吳明徹深悔不已,他的心頭如同波濤在翻滾,他在這極短的時間內,思考著他這七十六年來的人生,他決定,他要做一個勇於擔當的男人。
吳明徹對著眾人說道:“蕭將軍所言,是個好計策,然而我們步兵很多,我是一個主帥,我擔負著北伐的重任,我不能臨陣脫逃,我應該和眾將士站在一起,率領大家一起突圍才對,蕭將軍的騎兵部隊應該迅速出發,走在步兵之前,不得遲緩。”
當吳明徹話音落下之時,在場所有的人都注視著吳明徹,人們似乎能從吳明徹的眼神裡,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這是一個男人的擔當,也是一個軍應有的擔當。
蕭摩訶的內心,瞬間被這段英雄式的告白鎮住了,看著吳明徹堅定的表情,他說不出一個字。
蕭摩訶明白,吳明徹的意思就是讓自己先突圍,現在突圍希望最大的就是自己的騎兵部隊了,吳明徹不希望讓所有人都做俘虜,他要為陳朝留下最後一位名將。
就在這天當晚,蕭摩訶帶著自己的騎兵部隊出發了,他最後看了一眼吳明徹,雖然無法割捨,但他必須聽命。
吳明徹目送著蕭摩訶的騎兵向著南方揚塵而去,當飛塵落下,當馬蹄聲逝去,當蕭摩訶的騎兵消失在夜幕之中,吳明徹的內心前所未有地悲涼,他眼角里竟然閃過了一絲淚花。
蕭摩訶頭也不回地向南一路疾馳,他不敢停留,也許停歇一步就會落入敵人的重重包圍,那樣的話主帥吳明徹的心血也就白費了。
經過一夜的長途奔襲,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蕭摩訶所率領的騎兵終於行進到了淮南,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已經脫離了險境,也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蕭摩訶極目北望,他的內心無比沉重,他知道吳明徹把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騎兵部隊,而吳明徹自己則選擇了與眾將士共赴生死。
蕭摩訶無法預知吳明徹的遭遇,但他知道,吳明徹此時的境地必然是危機重重。
二月份的徐州,春寒料峭,冰冷的泗水河上寒風瑟瑟,吳明徹站在泗水的堤堰上,誠如他當年站在麥田的田埂上嚎啕大哭一樣。
這一刻,吳明徹再一次哭了,一行老淚溼潤了他的雙頰,然而這一次,他的哭泣沒有再贏得上天的眷顧,因為戰爭不相信眼淚。
就在蕭摩訶順利到達淮南的同時,吳明徹已經列陣於泗水河上,他下令全軍將士乘上戰船,並掘開河上的堤堰。只見上游所蓄的洪水頃刻間衝向下游,一條條戰船順著水勢一路向南行駛而去。
吳明徹心裡非常清楚,陳主要是步兵,不善陸戰,如果從陸路撤退,很難抵擋北周的騎兵,而且水路行軍最快,雖然王軌已經在下游設伏,但是,水路仍然是最有可能突圍的一條通道。
吳明徹別無選擇,他不是不知道王軌已經在下游封了河道,但是,這是目前唯一的一條生路,吳明徹決定搏上一把。
吳明徹的這一決策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當吳明徹帶領著陳一路前進之時,河道卻越來越寬,水位越來越低,水勢也漸漸弱了下來。
此時的王軌則以逸待勞,他已經在淮口恭候吳明徹多時了,看著寬闊的水面下用鐵索連線的車輪,王軌得意地笑了。
只見陳所乘的船隻剛一來到淮口,就紛紛擱淺了,河面下巨大的車輪將陳所有的船隻阻攔,行動不得。
守株待兔的周軍頃刻間衝了上來,將吳明徹和他的三萬軍團團包圍,陳瞬間潰敗。
自知插翅難飛的吳明徹,此時只能仰天長嘆,他知道就算做再多掙扎也無濟於事,吳明徹只能選擇投降。
吳明徹連同他的三萬將士,成為了北周的俘虜,大量的輜重器械也都併入了周軍。
自此,第二次太建北伐正式結束。
陳宣帝自以為聰明,原本想趁火打劫,結果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聰明反被聰明誤。
而陳朝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巨大的,不僅失去了一位主帥級的名將,而且喪失了三萬的精銳部隊。
對於陳朝這樣一個偏居江南、地狹人稀的王朝來說,三萬的精銳兵力,幾乎是它的全部家當,代價之巨可想而知。
陳宣帝對自己的剛愎自用懊悔至極,悔不聽毛喜和蔡景歷之言,如今真是自食惡果。而此時的周陳格局,恰如三百年前的西晉和東吳,陳朝難道要步東吳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