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魏北齊的歷史來看,高家對於佛教始終非常推崇,並不存在忌諱之說。

“亡高者黑衣”的預言,確切地來說,應該是在北齊建立之後才產生的。

《北齊書》記載,高洋有一次問左右的人說:“什麼東西最黑?”左右回答道:“最黑的莫過於漆。”

古代的漆,都是天然漆,是從漆樹上提取的汁液,這種汁液被塗抹在器具上,這種器物就叫做漆器。

這種汁液經過日曬之後,就會形成黑色的漆膜,不僅可以防止蟲蛀,同時它很難褪色,也起到美觀的效果。

但是,古代的漆並不像今天的漆一樣有五顏六色,古代的漆普遍都是黑色。

高洋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思,高洋突然敏銳地意識到,“漆”與“七”同音,進而又聯想到了自己的七弟,即同父異母的高渙。

高洋認為,“亡高者黑衣”恐怕指的就是自己的七弟高渙。

高渙自小便孔武有力,並且在戰場上立有功勳,而高洋在高歡的眾多兒子中並不突出,甚至還被自己的大哥高澄所瞧不起,高洋的內心難免不自信,再加上此時“亡高者黑衣”的預言,因而,高洋對自己的七弟高渙起了殺心。

很快,高洋便把高渙抓獲,關押在了籠子裡,一年後,又將高渙處死,這才作罷。

事實上,因為“漆”與“七”同音,高洋便殺死了自己的七弟高渙,這未免有些猜疑心過重,而高渙卻不明不白地做了一個冤死鬼。

根據佛家典籍《續高僧傳》和《廣弘明集》的記載,向高洋說漆最黑的人,是一個僧人,此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僧稠。

僧稠,是南北朝後期一個非常著名的大德高僧,就如同唐太宗時期的玄奘。《續高僧傳》記載,僧稠曾經應高洋之邀,來到鄴城,弘法傳教,就連高洋在僧稠面前,都自稱弟子,可見僧稠在當時地位之高。

正是因為僧稠的德高望重,因為高洋對僧稠的敬重,高洋才把埋藏在心底的疑問和盤托出,而當僧稠對高洋說漆最黑之時,高洋也才會如此深信不疑,並且聯想到了“漆”與“七”同音。

如此看來,高渙被殺的悲劇,實際上是僧稠間接造成的。

我們不禁有這樣一個疑問,僧稠為何要說漆最黑?

答案是避嫌,推脫,禍水別引。

因為南北朝時期僧人穿黑衣,僧稠為了避嫌,於是故意在高洋麵前混淆視聽,說漆最黑,進而把高洋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然而超出預料的是,高洋卻聯想到了自己的七弟高渙。

問題再一次回到了原點,即僧人的問題上,難道這裡的黑衣人就是指的僧人?在《續高僧傳》中,其實還有“亡高者黑衣”的另一個版本——“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

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高座”無疑是指代高家,“逢災”顯然也是暗示高家將會遇到災禍,“黑沙彌”所指的就是穿黑衣的和尚。

“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穿黑衣的僧人將會滅亡高家。

可見,“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完全是“亡高者黑衣”的2.0版本,而且更加直接地指出,黑衣人就是僧人。

從來都沒有空穴來風的謠言,一切的謠言,其實都是人為的。

可以看出,製造這兩條讖語的人,一定是和僧人有過節,同時也和高家有過節的。

我們把問題再轉移到“亡高者黑衣”這條預言最初的起源上。按照《北齊書》的記載,這條預言是出自術士之口,而術士往往是道教徒,或者是信奉道教的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都是並行其道的,道教和佛教都曾興盛一時,而到了南北朝後期的北朝,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宇文氏和高氏對於道教和佛教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在西魏,宇文泰承襲北魏的傳統,非常尊崇道教,對道教的推崇勝過佛教。《隋書·經籍志》記載:“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

一直到周武帝宇文邕親政之後,宇文邕大舉滅佛,但是在滅佛的同時,卻是存道的。並且,宇文邕在滅佛之後不久,就建立了通道觀,組織了大批道士編纂了一部非常宏大的道家典籍《無上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