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宇文邕損失了兩千士兵,而自己也差點命喪黃泉。

撿回一條命來的宇文邕,對高延宗產生了深深的恐懼,他終於領教到了高延宗的厲害,他知道高延宗不好惹,於是,他決定暫且撤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關鍵時刻,又是宇文忻站了出來。

宇文忻,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宇文邕決定此前從平陽撤軍的時候,就是他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現在,宇文邕又要撤軍,宇文忻又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很顯然,這個人性子很直。

宇文忻的語氣明顯不太友好,厲聲喝斥道:“昨日破城,是將士輕敵,才導致的不利,何足顧慮!大丈夫當死中求生,敗中取勝。今破竹之勢已成,奈何棄之而去!”

宇文邕一下子被震住了,對啊,破竹之勢已成,難道就要這樣放棄?

這時候,宇文憲和王誼也跟著站了出來,也表示贊成宇文忻的說法。

伐齊只是宇文邕統一大業的第一步,連一個個小小的北齊,都平定不了,還談何統一大業?

如果此時撤軍的話,丟掉的可不止是一座晉陽城,整場戰役就全都輸了,此前的流血犧牲,也將全部付之東流,而一旦北齊緩過氣來,那麼,北周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事實上,我們恐懼,敵人比我們更恐懼,行百里者半九十,拼的就是毅力和決心。

宇文邕徹底想通了,他只是一時被失敗和恐懼矇蔽了眼睛,但他的心始終是雪亮的。

人人都有膽怯的時候,高緯有,宇文邕也有,但是宇文邕不同於高緯的是,宇文邕的膽怯只是一時的,他可以用堅定的信念來克服恐懼。

宇文邕再一次揮起了長劍,劍鋒直指晉陽城。

正如宇文忻所說,大丈夫當死中求生,敗中取勝!

揮劍決浮雲的時刻到了!第二天,即十二月十七日,宇文邕以最快的速度重整旗鼓,率領大軍,向晉陽城進發。

宇文邕仍然選擇了晉陽城的東門作為突破點,然而當軍隊開拔到東門外之時,卻發現連個守城的人影都沒有。

這難道是傳說中的空城計?

不過,南北朝時期還沒有《三國演義》,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並不為人所知,如此高智商的計謀,顯然沒人懂。

宇文邕沒做過多考慮,手中的令旗一揮,潮水般的大軍便向著東門衝了過去。

然而,讓所有人奇怪的是,大軍衝了好幾百米,還是沒看到北齊軍的影子,只有零星的幾個小兵,而且一副爛醉如泥的樣子。

原來昨晚那場激戰之後,齊軍上下都欣喜若狂,所有人都認為宇文邕死在了戰場上,而且就死在東門的死人堆裡,甚至還黑燈瞎火地找了半天宇文邕的屍體。

宇文邕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一把濃密的大鬍子,高延宗就抓住了這一特徵,在找人的過程中,專找大鬍子的。

可是,屍體實在太多,且血肉模糊,加上當時的照明工具實在是簡陋,即便知道宇文邕有大鬍子的特徵,但依然搜尋無果。

然而,他們並沒有如同搜尋馬航一樣的決心,因為他們都堅信宇文邕必死無疑。

人都死了,找不找得到宇文邕的屍體,這還有什麼意義嗎?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罷了。

於是乎,夜幕下的晉陽城頓時成了不夜城,所有計程車兵都集中到了酒館裡,飲酒高歌,縱情狂歡,開起了派對。

這一喝,就喝過了頭,連高延宗都管不住,一個個東倒西歪,結果一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還在呼呼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