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設局(第2/3頁)
章節報錯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宇文邕深諳《孫子兵法》之道。
宇文邕很快便和埋伏在前線的宇文憲會合了,兵力合計八萬。
八萬北周士兵很快開拔到平陽城下,大軍鋪展開來,東西綿延,足足有二十里,明顯一副一字長蛇陣的架勢。
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可是,雙方卻你看我,我看你,始終按兵不動。這並不是他們不想動,而是沒法動。
因為在兩軍之間,有一條又深又長的鴻溝,鴻溝裡全是洪水,雙方誰都無法靠近誰。
這是為了防備北周的援軍救援平陽,北齊軍隊事先特意挖的,並且溝通了汾河,使得大量的汾河河水倒灌進來,形成了一條人工運河。
對於北齊軍隊來說,這無疑是一條非常好的禦敵之策,北周軍隊就這樣被阻擋在了鴻溝的南岸,根本無法對北齊形成進攻。
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說這是誰出的主意,但是,能想出這條計策的,一定是個人才,但絕不是高緯這樣的天才。
周齊大軍就這樣對峙在鴻溝兩岸,彼此之間只能射幾隻箭,丟幾塊石頭,或者扯著嗓子,相互對罵,除此之外,無能為力。
正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面對在水一方的北齊大軍,宇文邕並不著急,他跨上戰馬,進行大閱兵,甚至還能叫出每個士兵的名字,以此來鼓舞士氣。
宇文邕不著急,可是,河對岸的高緯卻先著急了。
這仗到底打還是不打?打的話,又該怎麼打?是主動出擊,還是據河防守?一個個問號,不斷地閃現在高緯的腦海中。
事實上,高緯的腦細胞根本回答不了這些疑問,但高緯卻是一個善於聽取意見的人。
高緯連忙詢問身旁的高阿那肱,到底打還是不打,高阿那肱回答說:“當年神武皇帝(高歡)在玉壁受阻,寸步難行,我們能比得上神武皇帝(高歡)嗎?顯然不能,我們不如利用這條鴻溝,趕緊撤退,據守在高粱橋,這樣才有勝的把握。”
聽完高阿那肱的這一席話,高緯的臉色有點難看,這個高阿那肱,關鍵時刻掉鏈子,居然如此膽小如鼠。
高緯又找來另外一個人徵求意見,此人叫做安吐根,是個西域的胡人。安吐根說:“一撮小毛賊而已,要是我的話,我騎上馬就把他們一個個捉住,然後丟進汾河裡餵魚。”
安吐根這一番豪邁的回答,令高緯頓時熱血沸騰,我來這一趟,不就是想玩個刺激嗎?退守高梁橋?這不是犯慫嗎?既然要打,那就痛痛快快地打一場。
於是,高緯下令,填平鴻溝。
你沒聽錯,也沒看錯,就是要填平鴻溝,這樣才能真正的決一死戰。
宇文邕騎在戰馬上,看著遙遙相望的北齊大軍,他們竟然放下了武器,拿起了扁擔籮筐,挑著一擔又一擔的泥沙土石,一筐一筐地倒入鴻溝之中。
士兵突然變成了民工,而高緯也變成了包工頭,他們千辛萬苦地挖掘了這條鴻溝,又千辛萬苦地把鴻溝填平。
填坑要比挖坑更容易,很快,洪水逐漸消退,溝壑也逐漸接近地面,而此時,北齊計程車兵們也已經累得人困馬乏。
宇文邕和他的將士們,全程欣賞了這一出滑稽的表演,就在這場演出接近尾聲的時候,宇文邕下令,全軍出擊。
還沒喘過氣兒來的北齊民工們,再一次丟下了扁擔籮筐,重新拿起了手中的武器。
此刻,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到底是民工還是士兵,手裡拿著的到底是扁擔還是砍刀,但他們知道,他們親手為敵人鋪平了進攻自己的道路。
不管他們手裡拿著的到底是扁擔還是砍刀,他們都得立刻和敵人拼殺,因為這是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一時間,殺聲震天,戰鼓擂動,刀與劍在此刻摩擦出耀眼的火花,血與肉在此刻交織。
戰場的血腥,頓時令高緯神經興奮起來,高緯趕忙將自己的愛妃馮小憐拉上戰馬,站在高地之上,欣賞眼前這潮水一般的拼殺。
事實證明,北齊大軍不僅能做民工,也能做戰士,他們一次次地擋住了宇文邕的數次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