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崛起(第2/2頁)
章節報錯
公元575年農曆七月三十,以宇文邕為首的六路大軍,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了。
而當北周的軍隊進入北齊境內之時,宇文邕釋出了一條耐人尋味的詔令,“禁伐樹踐稼,犯者皆斬”。意思就是,我們要講文明、樹新風,不踐踏路邊花花草草,要愛護一草一木,要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不要踐踏莊稼。
還沒打敗北齊,就已經把北齊的國土當做自己的國土,把北齊的一草一木當做自己家的一草一木,可見,宇文邕是充滿自信,志在必得的。這也正好映襯了宇文邕給自己所標榜的正義之師,我們是以有道伐無道,我們是來解救貧苦大眾的。
宇文邕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就在兩軍交戰的開始階段,北周軍隊就佔據了上風。宇文邕的六萬主力,進入河南戰場之後,一鼓作氣,就把第一個目標河陰城,輕易拿下。
齊王宇文憲所率的兩萬兵力,也在此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曾經發誓要用實際行動報效宇文邕的宇文憲,揮兵黎陽,又佔領孟津,和洛口。黃河南岸一線,幾乎被宇文憲掃蕩了一個遍,同時又把黃河上的浮橋,一把火徹底燒燬。
宇文憲沒有辜負宇文邕當年的知遇之恩,事實也證明,宇文邕不殺宇文憲,是何等的明智之舉。
在宇文憲的模範帶頭作用之下,於翼、李穆、楊堅等多支軍隊,連連捷,勢如破竹,一下子就攻克了北齊三十多座城池。
越戰越勇的宇文邕把下一個目標定在了中潬(tan)城。
中潬城,其實並不大,它只是河陽三城之一,是河陽城的城中之城,三城中的另外兩座也早已被宇文憲所攻下。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中潬城,成為了整場戰役的轉折點。
在一片淪陷的城池中,中潬城就如同一座孤島,隨時都有被洪流淹沒的可能。而中潬城的守將,叫做傅伏,一個非常普通的將軍,就是他讓中潬城這座孤島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連捷的宇文邕也根本沒想到,自己會絆倒在一個不起眼的中潬城,而且這一絆,就是二十天。北周軍二十天的連續進攻,都沒能撼動這座中潬城,這是宇文邕此次出兵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失利,這是宇文邕所始料未及的。
面對中潬城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宇文邕並沒有選擇堅持,宇文邕撥轉馬頭,把目標對準了中原腹地——洛陽。
而要打洛陽,宇文邕首先瞄準了洛陽城東邊的一座小城,此城叫做金墉城。墉,是城垣的意思,金墉,無疑就是固若金湯的意思。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直接攻打重兵把守的洛陽,並不容易,但如果能夠佔據固若金湯的金墉城,那麼,面對近在咫尺的洛陽,攻克起來就會容易很多了。
宇文邕的算盤,打得是不錯,也很有道理,但是,戰場是千變萬化的,就像在中潬城所遇到的抵抗一樣,很多事情往往難以預料。
當宇文邕的軍隊馬不停蹄地趕到金墉城下之時,也已經人困馬乏,面對黑壓壓的北周軍陣來襲,站在城頭的金墉城守將,則非常淡定,此人叫做獨孤永業。
獨孤永業對著城下北周軍隊高喊:“城下來者何人?你們來這裡有何貴幹?”
這不是明知故問嗎?周人沒好氣的回覆說:“我們大周皇帝陛下親臨,你怎麼也不出城來迎接?”
獨孤永業不緊不慢地說:“你們來得太快了,我沒準備啊,也不知道,所以就不迎接你們了。”
多說無益,那就打吧。
獨孤永業一邊指揮著作戰,一邊命人連夜趕製了兩千具馬槽,並且把這個訊息放風給北周軍隊。
宇文邕聽說獨孤永業連夜趕製了兩千具馬槽,獨孤永業肯定沒那麼好心,這馬槽肯定不可能是給自己的,那還能給誰呢?難不成援兵就要到了?
怪不得白天的時候,獨孤永業表現得那麼淡定,談笑風生,還說客套話,原來他早就知道會有援兵啊。
如果等北齊的援兵趕到,恐怕便會全軍覆沒,宇文邕經過一番思量,迫不得已下令撤兵。
無緣無故就撤兵,肯定會讓軍心不穩,宇文邕為此找了藉口,藉口是自己生病了。
謊稱生病的宇文邕,迅速撤兵,原先攻佔下來的三十多座城池,也全部返還給了北齊。
宇文邕事後才知道,這不過是獨孤永業故弄玄虛的奸計,可是,戰場就是如此,兵不厭詐。
兵聖孫子曾經曰過:兵者,詭道也。戰爭除了要在戰場上廝殺,還要玩陰謀詭計,誰玩得夠陰、夠狠,誰就贏。
宇文邕雖然不服氣,但是,不管你服不服氣,勝敗已然註定。
就這樣,北周的軍隊狼狽不堪地一路潰退回了長安,此時已是九月二十六日。至於他們在潰敗的路上,是否踐踏到路邊的花花草草,已經沒人在乎了,宇文邕更不會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