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很多還沒就業的孩子,楊堅是幸運的

神奇的府兵制

很快,楊堅在市長辦公室待了沒多久,可能股還沒坐熱,一份喜訊突然降臨到楊堅的頭上。

這份喜訊就是楊堅轉正了,他成為了正式的國家公員。他被任命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成紀縣公。頭銜有點多,也有點拗口,但不必去細究它,總之,楊堅大踏步地晉升了,正式邁入國家官員隊伍。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升遷,並非是天上掉餡餅給楊堅吃,而是因為楊堅的父親楊忠在攻打南方敵國的戰爭中,打了勝仗。

指揮這場戰爭的最高決策者叫做宇文泰。

宇文泰並不是漢人,而是個鮮卑人,他雖然不是皇帝,但卻比真正的皇帝還要威風得多。因為皇帝就是他扶持立的,皇帝都得聽他的話,所以,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皇帝不過是個擺設,宇文泰才是真正的國家主席。宇文泰就相當於是曹操,當時的皇帝不過是漢獻帝的翻版。

當時天下三分,是又一個版本的三國(在中國歷史上不止一個三國)。割據南方的政權,叫做梁朝,而割據北方的政權分別是西魏和東魏。西魏割據北方西部地區,東魏割據北方東部地區,交界線大致在今天的山西西部和河南西部地區。而楊堅以及他的父親楊忠,所效忠的就是西魏,西魏的掌門人就是宇文泰。

說起來,老楊家和宇文泰,也是老鄉,他們都是出自北部邊塞的一個軍鎮,叫做武川鎮。而武川鎮也是一個非同凡響的地方,因為當時很多人物,以及宇文家,包括後來的隋唐兩代的皇帝,都是出自這裡。清朝學者趙翼就說這裡是“王氣所聚”,所以這裡更像一個名副其實的“龍窩”。當然,就當時來說,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或者自己的後人會是真龍天子。

而西魏,在這三國角逐中,起初西魏的實力是最弱的,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排在最末。但是西魏在並不長的一段時間裡,迅速便發展起來,這全部都得益於這位具有非凡魄力的領袖人物——宇文泰。

宇文泰實行了一系列軍事文化改革,雖然宇文泰是鮮卑人,但是宇文泰卻很推崇周禮,很多制度也都是模仿的中原漢族王朝的規制進行改革的。

改革的具體舉措非常多,包括了國家的方方面面,在此就不一一嘮叨了。其中比如,楊堅能得以入讀太學,這就和宇文泰恢復太學的舉措息息相關,如果不是宇文泰恢復太學,楊堅也不可能有入讀太學的經歷。

而這一系列改革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府兵制的建立。

在府兵制頂端的是八柱國、十二大將軍。

八柱國:宇文泰、元欣(皇室)、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於瑾、趙貴、獨孤信(此人後文將詳細介紹)、侯莫陳崇。

十二大將軍:元育、元贊、元廓、達奚武、侯莫陳順、宇文導、宇文貴、李遠、豆盧寧、賀蘭祥、楊忠(楊堅父親)、王雄。

(以上諸多人物,很多都與本文關係不大,所以看個熱鬧就行。)

鮮卑族曾經設立了鮮卑八部來管理自己的國家,每一部都設立有一個“八部大人”,由“八部大人”來統領各部族。而宇文泰所建立的八柱國,無疑就是照搬的這一鮮卑舊俗。

在這八個柱國中,宇文泰的地位是超脫於這個組織結構的,因為宇文泰是實際上的國家主席。還有一位柱國,是皇室元欣,皇帝都是個擺設,皇室更是個擺設,所以也只是掛個虛名。這樣的話,實際的柱國只有六個人。

而在每個柱國之下,又設立了兩個大將軍,合起來就是十二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之下,又設立了兩個開府,合起來就是二十四開府,二十四開府各領一軍,組成二十四軍。很明顯,這是一個以2為倍數的等比數列,一個很簡單的乘法運算。

這就形成一個金字塔的結構,金字塔從上向下依次是:皇帝、宇文泰、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