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北方企業困境(第1/2頁)
章節報錯
沈城做為東北最大的工業城市,工業企業有數千家之多,僅是職工千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就有近百家,這些企業隸屬各個國家部委,承擔著國家工業現代化重任,另外還有省屬、市屬直至街道辦企業。
大量的工業企業給沈城穿上了一層厚重的鋼鐵戰衣,成為了國家最值得信賴的戰士,這名戰士手持盾牌和利劍,在之前三十多年裡守護著祖國母親。
可到了今天,原本滿是榮譽戰衣成了厚重的累贅,讓這名戰士困苦無力,無法前行。
在林雲來看,沈城的問題就在於太過厚重,企業很多不假,但都是同類企業,比如龍口街道麵粉廠是街道辦企業,生產泡麵,沈城第二食品廠也生產泡麵,這是市屬企業,規模要比前者大得多,當然,市場佔有率很低,沈城之內還有一定銷量,除了沈城便沒了蹤影。
工業企業多如牛毛,表面上看紅紅火火,改革開放之前,大企業為國家貢獻力量,小企業承擔著地方經濟發展。
但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到了八十年代末,雙軌價格開始併攏,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你的產品由市場經濟決定,優者生存,劣者淘汰,企業像是海里的魚蝦,是否活下去全靠自己。
於是,市場經濟開啟末尾淘汰機制,大量企業出現生存危機,破產浪潮開始醞釀。
八十年代末,浪潮開始,首當其衝就是無數街道辦企業,這些企業上沒有國家支援,下缺乏人力物力,成為了最先倒下的企業,龍口麵粉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然,龍口麵粉廠也算是幸運,因為林學東承包過來,算是給企業續了幾年的命,即便如此,還是無法逆天改命。
在市場經濟浪潮下,千千萬萬個如龍口麵粉廠這樣的小企業被滔天巨浪吞沒,其中痛處,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切身感受。
林學東帶著林雲和宋春濤走進利民罐頭廠,這家企業和龍口街道麵粉廠一樣,是鐵河區的一家街道辦企業,五百多平米的廠區,兩套十六年前購置的罐裝裝置加上三十多名工人,去年的銷售額只有三萬多塊錢,比龍口麵粉廠還差勁。
“林廠長來了?”
門衛是個五十多歲的男子,看到林學東急忙走出屋,他腿有殘疾,走路一瘸一拐。
“錢師傅,老馮在嗎?”
林學東問道。
“馮廠長在幹活呢,我幫你叫他呀?”
“不用,我們找他去。”
林雲看了一圈,廠子裡就是兩個車間,一個倉庫,還有一溜工人休息的磚瓦房,相當的簡陋,不禁搖了搖頭,這廠子實在是不咋地,可以宣判破產了。
三人之所以到這來,是因為利民罐頭廠為龍口泡麵製作鹽包,算是一家下游企業。
推開車間的門,一股熱氣和機器運轉的轟鳴聲席捲出來,林學東帶著二人走進這棟只有一百五十多平米的車間。
車間裡有一套罐頭生產線,清洗好的水果被封裝進玻璃瓶,然後貼上“利民蘋果(鴨梨)罐頭”的標籤。
利民罐頭,這名字只能說是土掉了渣,全國不知有多少產品會冠以利民牌子,都快爛大街了。
“老馮!”
林學東大喊一聲,一位赤著上身,滿身是汗的壯漢走了過來。
馮愛國,利民罐頭廠的廠長,年紀和林學東相仿。
“老林呀!怎麼了跑到我這來了?來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