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雲說道:“因為我的演講可以讓大家賺到錢,收你三百元,以後你能賺三百萬,誰不願意?”

宋春濤傻了眼,怎麼遇到個瘋子呀!

宋春濤覺得對方比自己還敢吹,自己好歹還會發個證書獎盃啥,甭管是不是真的,起碼別人不知道,你自己當真就行。

可這位李偉豪倒好,憑著一張嘴就想賺錢,還特麼三百萬,你以為是皇上的聖旨呀。

宋春濤把林雲當成了瘋子,可也不敢當面反駁,另外一人可不好惹。

“李偉豪先生,這件事嘛………讓我想想………我覺得………我!”

宋春濤的腦袋已經有點不夠用了。

林雲喝了杯酒道:“我知道你不相信,不過我會證明給你的,這樣,咱們先吃飯,吃過飯去寫字樓,到時候我會告訴你們什麼叫做專業。”

林雲也知道對方一定不相信,換作自己也一樣,但這是他現在能夠快速賺錢的好方法,只要給他這個機會。

這個時代最缺什麼?有人會說缺錢,這沒錯,誰都缺錢,不過對於膽大的人來說,此時卻是賺錢的大好時代,因為此時處處都有機會。

就拿宋春濤來說,他這個“坑繃拐騙”的公司三個月賺五千塊錢,除去租桌的費用,三個月可以淨賺三千左右,平均一個人一千五,已經超出全國平均工資水平。

當然,如宋春濤這樣的公司在深市非常多,根本就不合法,只是因為政府監管能力不足才讓他們鑽了空子,說不準哪天就被取締,所以這錢賺的也是提心吊膽。

說到底,這個時代賺錢的方式很多,但賺大錢的機會不多,起碼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多,只有實體行業才是機會,因為市場夠大。

現在國內任何產品都缺,輕工業、重工業都不行。

輕工業方面,衣服鞋帽前幾年只有最普通的的確良,大街上的人穿的都一個樣,這幾年好了一些,但樣式也少,所以南方出現了大量的服裝企業,最著名是浙省的海鹽服裝廠,搞得風風火火,還曾經登上群眾日報,被譽為承包制的成功典範。

重工業不用說,典型的重過頭了,各種機械裝置都來自毛熊國,產品都用於工業生產,民用精細化不夠,就是一顆好一點螺絲釘也得進口,所以在南方就出現了大量的五金商店,從國外“走私”了螺絲釘、電線等小產品,在粵省有八家做的比較大,以至於被人冠以“八大王”的稱號,前幾年國家打擊倒買倒賣,還差點被抓。

實體行業孕育出國家最早的企業家,但這一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恰恰相反,而是充滿坎坷大浪淘沙,活下來的百裡挑一。

為什麼實體行業存活率這麼低,很簡單,就是很多人犯了錯誤,產品的定位,企業的管理,市場的營銷等等,稍有不慎就會被市場淘汰,能活到十年後的少之又少,能活到二十年後的更是鳳毛麟角。

比如知名家電企業海爾公司,八十年代初期已經瀕臨破產,是張銳敏依靠先進的管理方式才將企業拯救過來,而所謂先進的管理方式也只是不能遲到早退,甚至把不能在廠區隨地大小便都寫進了企業規章制度中去。

從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來,改革開放早期的企業完全是在一種野蠻狀態生長,存活多久取決於領導者的眼界和能力。

當然,領導者的眼界和能力不是先天就會,也是需要不斷的學習,而林雲頭腦中就擁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在前世,林雲可是學霸,畢業後成了金融領域的專業人士,同時他不喜歡交往,只喜歡看書學習,對國家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發展歷程瞭如指掌,還報名商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習,這樣一個人回到九十年代,眼前一切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當然,找到答案不代表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多方面因素,比如執行力,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即便發現問題也沒用,但對現階段國內的很多企業來說,他們的問題就是找不到解決辦法,完全就是憑著感覺走。

林雲所倚仗的便是頭腦中那無數劃時代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此時的企業家來說是無價之寶,三百塊錢一張票都是白菜價,關鍵就在於如何宣傳自己,只要打響第一炮,後面就會順利。